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九条:临时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
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二十三条: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全国陆海军。
第三十九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第四十四条:司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
——《中华民国约法》
(注:1914年5月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是北洋军阀袁世凯政府一手炮制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原则和政治体制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防止、限制袁世凯专权有何规定?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约法》对大总统权限的扩大其目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国会遇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之修正案,成立全国三分之二阁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
表:美国宪法修正案节选

--据《美国宪法修及其正案》(朱曾汶译)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美国"修宪"的因素;归纳上表中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两个基本方面,并选取相关条款分别给予说明。
材料二

高三学生小颂收到外国朋友罗伯特的邮件,他想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希望小颂予以介绍。以下是小颂对相关内容的整理(部分):
①1945年4月,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即将胜利,中共七大通过《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建议成立包括各党派、民主团体和无党派在内的联合性质的民主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战后中国的设想。
②1948年5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新政协筹备会两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③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④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2)参照①、②,帮助小颂同学完成对③、④的整理和陈述。
(3)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政治文明建设历程中的共同经验,并举其他相关史实证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少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梁思成说,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县城通常为三里。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高耸古城中央的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采用了与山西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窑洞(砖拱顶)式建筑结构。
--摘编自曾晓华《从西安到平遥》等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徼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
--摘编自王星明《徼州古村落》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建筑活动"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指出各自的"范例"所在。
(2)概括上述"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并援引材料予以佐证。
(3)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角度,说明保护、开发此类古建筑的基本要求。

【探索历史的奥秘】
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及其同事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可惜的是,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还没有被破解。线形文字B于20世纪50年代被英国建筑师温特里斯和史学家柴德威克所破译。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这可以使人们重新考虑一些历史论断。
--摘编自纳吉《对称、非对称和迷宫》

材料二

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记录收到的物品以及支出的物品,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但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
--摘编自马丁《古希腊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破解克里特文明之谜所涉及到的学科。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3)据上述材料,说明进一步探索克里特文明之谜所需的条件。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