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发给刘伯承、邓小平的一封电报中指示:“要放手消灭敌人,歼敌越多,对山东粉碎敌人重点攻势,乃至尔后 均极为有利。”电文中“ ”处应为
A.渡江战役 | B.解放南京 | C.挺进大别山 | D.解放徐州 |
“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馬之痛苦,亟欲奔救之者乎!则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說、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著”。以上述宣言开始的运动()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B.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
C.发展成为波及全国的爱国浪潮 |
D.将国民革命运动推向高潮 |
英国历史学家马世认为,《辛丑条约》订立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其核心依据应是()
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 |
B.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 |
C.列强驻军京津地区 |
D.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甲午战争以后( )
①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②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④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 )
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
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为全失”。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认识方法的是( )
A.“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
B.“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
C.“租界中沉淀的不仅是罪恶,亦有工业文明的积累” |
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