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如下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原因是
| A.可以了解唐朝的城市面貌 | B.可以了解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
| C.可以了解元朝市民的生活状况 | D.可以了解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
苏轼认为:“(在唐代)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对材料中相关历史人物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杜甫是唐朝全盛时期的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
| B.颜真卿的楷书雄健、宽博,树立唐代楷书典范 |
C.韩退 之(愈)是宋明理学的开拓者 |
| D.吴道子集风俗画创作的大成 |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 B.三种主张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 B.实施经济“加速战略” |
|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 D.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