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探索历程
时 间 |
内 容 与 定 位 |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
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
2007年党的十七大 |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
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
2012年党的十八大 |
首次提出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途径。 |
材料二: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归纳出四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但不够简明、不便于群众传播践行。与此同时,各地广泛开展了地方精神的提炼和培育活动,深化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24个字的提炼是在总结群众实践、吸取中华文化传统精华、借鉴外域文明的基础上完成的,它把高深的理论变成了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能遵守的价值信条,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
⑴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过程。
⑵结合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国有企业改革多年来一直围绕放权和提高效率两大主题展开。1998年之前,我国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尝试了扩权让利、承包经营等措施。1998年之后,对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特定问题专项改革两个阶段。党的十八居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重点是两项任务:一是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1)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国企改革领域为什么要提出两项重点任务?
(2)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部署国有企业改革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必须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必须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如何“坚持立法先行”?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各地政府均把GDP增速调低,而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速提高。这一降一升,可以看到鲜明的政策导向。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可以稍稍放慢脚步,进行调整,让经济繁荣惠及更多普通百姓,能让民众过上更平等和有尊严的生活。
结合所学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一降一升政策导向的原因。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14年12月9日至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会议指出: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性消费渐成主流;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经济增长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发生;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依据材料,分析为适应上述经济新常态应采取的措施及其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2015年6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
运用“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分析说明如何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