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 “南京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
C.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
执政官是雅典城邦的最高行政长官。到了伯利克里时期,“第四等级的公民也取得了担任这一职务的资格。执政官选举的程序是,先由各自治村社选出500人(一说100人)为执政官候选人,然后由公民大会在候选人中用抽签的办法选出九名执政官。”上述材料表明雅典城邦
A.开始向代议制民主转变 | B.平民掌握城邦行政大权 |
C.贵族的政治权利基本丧失 | D.主权属于城邦的全体公民 |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
据《汉书·刑法志》载: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处刑。其小女提萦上书皇帝:“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随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文帝阅之,有感于刑法改革,即废除“肉刑”(破坏人身体的刑法)。据此可知
A.“法自君出”是中华法的一大特点 | B.“礼乐刑政”是中华法的立法原则 |
C.“以礼入法”是中华法的立法指导 | D.“礼刑结合”是中华法的主要特征 |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