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善:心地仁爱,品质淳厚 |
B.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狠毒 |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购买 |
D.进兵北略地略:大略 |
下列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②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③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下面加线的词语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
A.太子丹恐惧 |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C.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
翻译下列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托:寄托 |
B.足相蹑于其门蹑:践踏 |
C.与可以书遗余曰遗:遗留 |
D.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 B.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与可之教予如此乃见其所欲画者 |
C.叶叶而累之 | D.而临事忽焉丧之 |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吾将买田而归老焉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画竹前必先有一个缜密的构思过程,应酝酿、孕育好竹子的整体形象,力求意在笔先。 |
B.有些人明白了画画的道理但还是画不好画,其原因之一就是不能认真学习,努力实践。 |
C.文与可把求画之人的“缣素”当作“袜材”,可见其品性高雅,讨厌世俗求画的麻烦。 |
D.作者与文与可在书信来往中彼此讥刺,互相攻讦,可见两人内心存有隔阂,互不服气。 |
请解释下列虚词“何”的用法和含义。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2、如太行、王屋何?()
3、豫州今欲何至?()
4、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
请解释下列虚词“何”的用法和含义。
1、而此独以钟鸣,何哉()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不然,籍何以至此()
4、徐公何能及君也()
5、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请解释下列虚词“而”的用法和含义。
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6.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请解释下列虚词“而”的用法和含义。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骊山北构而西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