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原因在于中国较与世隔绝,它仅仅受到西北游牧民的侵略……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大批的排水工程、为长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 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法家人关心的是改革社会,以加强他们所奉事的诸侯的力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除了全州性的法律以外,州有时也颁布一些全州性的治安条例。但在一般情况下,是由乡镇当局或乡镇官员会同治安法官,根据当地的需要,规定本地的社会生活细则,公布有关公共卫生、正常秩序和公民道德的守则。”
——引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特点。这样的权力分配有何积极作用?
(3)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央集权制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中美两国交往的历史中,美国人的中国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争爆发不久,《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人迎来了最佳时光。
材料二: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年)》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权力划分与制约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一)立法权力;(二)国家的行政权力;(三)司法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1875年宪法是如何体现分权与制衡?
(3)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如何规定立法、行政与司法权的?与欧美政体比较,它们的本质是否一致?为什么?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妥。
——《皇明祖训》
(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指出汉、唐、明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
(2)汉、唐、明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有无本质区别?请说明理由
(3)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在明朝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对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科学技术、教育和学术理论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下列问题。
材料一:16至17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科技成就简表

中国
西方(欧洲)
①明代徐光启编著《农政全书》
②1637年,宋应星《天工开物》刊行
③明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
①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
②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
③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完整的理学体系。

材料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
材料四: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西科技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科技水平的地位发生的变化。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说明“16世纪以后,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的原因。
(4)结合材料四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个人因素四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诞生和迅速发展的原因。
(5)基于以上分析,请你简述从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上》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荀子·王制》
材料二: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共同的纱幕(神学世界观)之下,处于睡眠和半睡眠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布克哈特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者所处的时代和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促使“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的事件是什么?此事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黄宗羲、卢梭的思想主张。并分析两者主张的共同进步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