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武昌首义发生时,孙中山因为遭到清政府的追捕,确实身处海外,没有直接领导这次起义。但这场革命是在孙中山和他领导的政党的巨大思想影响下发生的。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大大激励了人们的斗志。因此,人们把孙中山看作革命的象征。他一回国,立刻被独立各省推举为临时大总统,这当然不是偶然的。                                                           ——《北京日报》
材料二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得享有人身……信仰等自由。
第三、四、五、六章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下面是新华网曾刊出的两则文章节选:
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用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来来形容也不为过。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如果去掉人们人为地附加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的意识形态光环,辛亥革命是很悲哀的……辛亥革命的意义没那么大,辛亥革命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2011年12月15日对历史学家、满清学者萧功秦的访谈
材料四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1924年1月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这场革命是在孙中山的影响下发生的”。
(2)材料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哪些民主原则?
(3)你认为材料三中这两位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为什么?
(4)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5)针对材料五中“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的局面,孙中山有何重大理论创新和政治举措?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
材料二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三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认为,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 ,这被看做是“理性主义的宣言书”。他主张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考查一切已有见解,直至确立公认的真理。
材料二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类的各门知识都可以分解为有理性的人能够发现的定律……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编写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段材料对于“理性”在认识对象和认识的方法等方面理解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养老制度的发展
1951年,政务院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在小范围内实行养老保险。
1955年,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条件和退休待遇做了规定.经费完全来源于财政。
197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对国有企业职工、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条件、待遇水平作了统一规定。
l984年起,先后实行了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改变养老保险费由国家、企业负担,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1997年,国务院出台法规,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998年,在原劳动部基础上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5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鼓励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入员参保并统一参保政策。
(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生变化的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有人说:如果没有美国打开日本的门户,日本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过渡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美国对日本侵略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给日本带来深重的民族灾难。
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相对来说,两国之间算是平等的。但是甲午战争之后这种局面就改变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那么大的转折,这跟两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些经验教训不能轻易忘记掉。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战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
————《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
(1)根据材料,概括16世纪以后东西文明的走向。简述影响其走向的经济和政治因素。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3)据材料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结合20世纪上半期有关史实说明为什么日本也输了?有人说“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里程碑”。从现代化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就是确保文化多样性﹐使世界更加安全﹐而不是更不安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一贯的经验使我确信,除了真理没有其他的神。……非暴力植根于真理中,反之亦然。……我信仰世上各种伟大宗教的基本真理。……我还相信,如果我们能够阅读不同信仰的法典,并以这些宗教信徒的角度来理解经典,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根基都是一致的,每种宗教都能从其他宗教中获益。
——[印度]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绝食的确制止了首都的猖獗暴行(印度教徒对印度境内的穆斯林进行屠杀)。……毫无疑问,他减轻了印度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恐惧与担忧,使他们有一种相对的安全感。……在穆斯林世界中,甘地的形象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头号敌人变成了东方世界的杰出之子。巴基斯坦外交部长谈到了(甘地思想有)“一种为了印巴友谊而产生的新的了不起的感情愿望”。
——[印度]克里帕拉尼《甘地》
材料三人们只需要打开每天的报纸就会知道,宗教分歧是当今世界一个爆炸性的、甚至是致命的因素……对此的反应要么是退回我们自己的团体之中,将藩篱筑得更高;要么是将宗教因素撇在脑后。这两种策略都不能帮助我们处理宗教多样性问题。我们需要寻找某种互相尊重和与不同传统和文化背景的邻居真诚对话的基础,一个我们能够由此出发,共同努力面对困扰人类的深层伦理和精神问题的基础。
——[美]朱迪丝·博玲《中国文化朝觐:宗教多样性探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甘地思想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实践。
(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在穆斯林世界中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甘地思想对我们今天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