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武昌首义发生时,孙中山因为遭到清政府的追捕,确实身处海外,没有直接领导这次起义。但这场革命是在孙中山和他领导的政党的巨大思想影响下发生的。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大大激励了人们的斗志。因此,人们把孙中山看作革命的象征。他一回国,立刻被独立各省推举为临时大总统,这当然不是偶然的。 ——《北京日报》
材料二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得享有人身……信仰等自由。
第三、四、五、六章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下面是新华网曾刊出的两则文章节选:
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用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来来形容也不为过。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如果去掉人们人为地附加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的意识形态光环,辛亥革命是很悲哀的……辛亥革命的意义没那么大,辛亥革命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2011年12月15日对历史学家、满清学者萧功秦的访谈
材料四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1924年1月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这场革命是在孙中山的影响下发生的”。
(2)材料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哪些民主原则?
(3)你认为材料三中这两位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为什么?
(4)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5)针对材料五中“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的局面,孙中山有何重大理论创新和政治举措?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摘自《百度·罗斯福新政》
材料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以下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殖税转型改革----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摘自《新华网》
材料三 从奥巴马竞选时提出的施政方针看,其改革内容涵盖广泛,可能是上个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至今最全面的经济改革。除了包括延长一些住房贷款者丧失住房抵押赎回的期限、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及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内的总值600亿美元的挽救经济计划外,奥巴马还打算将税赋负担移转到高收入者,改变已实行20多年的管制松绑政策方向,扩大医疗保险范围,并且重新检视美国的自由贸易协议政策。依照目前情况来看,奥巴马很可能成为美国有史以来任内预算赤字最高的总统。分析师预测,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可能增加两倍,至1万亿美元。
-----摘自《新浪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特点?
(2)据材料三和材料四,中美两国都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金融危机说明了什么?
(3)据上述材料,美国罗斯福新政,竞选中的奥巴马以及中国的温家宝总理在应对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中有哪些共同特点?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6分)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4分)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4分)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4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卢梭在他的小说《新爱洛绮丝》中,借一位开明贵族之口说)在一个国家里,贵族只不过是有害而无用的特权。你们如此夸耀的贵族头街有什么令人尊敬的?你们贵族对祖国的光荣、人类的幸福有什么贡献?!你们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敌。凡是在贵族阶级显赫不可一世的国家里,除去专制的暴力和对人民的压迫以外,还有什么?
材料二:(l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博马舍在他写的剧本《费加罗的婚礼》中借主人公费加罗之口以仆人身份对他的贵族主人说)因为您是个大贵族,您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门第、财产、爵位、高官,这一切使您多么洋洋得意!您干过什么,配有这么多享受?除去在从娘胎里走出来时用过一些力气外,您还有什么了不起的?……至于我呢,湮没在无声无息的广大人群之中,仅仅是为了生活而施展出来的学问和手段,就足够统治整个西班牙一百年还有富余。您居然想跟我来争夺果实!
材料三:(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读过博马舍的剧本后惊呼)这个人嘲笑国家中所有一切应该受尊敬的事物。这个剧本上演就会产生危险,它会导致拆毁巴士地狱。
——以上材料均引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主要思想。据此说明其对社会现实的基本态度。
(2)由路易十六的“惊呼”,你可得出什么结论?(3分)
(3)上述材料提供的思想主张对促进法国社会变革起了什么作用?(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图1图2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
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
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
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
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南方谈话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
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
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
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
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
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
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
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
场以个性自由为口号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
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
中国恰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
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
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