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材料二: 2013年3月5日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参会的2987名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09名,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归侨代表35名;妇女代表699名;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401名;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10名;党政领导干部代表1042名。代表中,其中74名代表为“80后”,2名代表为“90后”。
材料三: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人权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我国至今已制定了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法规1000多件,使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有了具体的法律依据。1988年以来,全国农村普遍进行了3~4届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多数村民委员会建立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制度。我国公民的选举所需经费均由政府开支,在选举期间,国家掌握的报刊、电视、广播等都要为选举活动服务。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
(2)材料一和材料二、材料三之间有什么联系?
材料一: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这块巨大的石碑。碑文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140多年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
材料二:在中华文化中,“克勤于帮,克俭于家”、“业广唯勤”、“天道酬勤”,强调了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持家立业的传家宝,是兴国立邦之本。“不畏强御”、“勇者不惧”,讲的是要求人们面对艰难和强暴,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
材料三:“夸父逐日 ”、“大禹治水”、“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等典故体现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
(1)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什么内涵?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
(3)有人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近年来,全国各地学校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旨在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引导学生参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生活,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宁波市一中学的校园文化节拉开帷幕 。文化节活动是同学们精神凝聚、智慧整合、能力展示和素质提升的过程。此外,学校每年还举办体育节、艺术节、英语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为校园增添了文化气息,也营造了团结、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说明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据。
(2)作为中学生,谈谈你的做法。
材料一: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对材料一的认识。
材料二: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制定了路线图、时间表。
材料三:司法权力的配置与运行,在过去几十年里基本处于不断改革、徘徊和探索的状态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真正戳中要害的改革措施,仍旧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推演、不断试错。尤其重要的是,对于每一项具体的改革措施,尚须科学、严谨地观察、论证与论争,直面包括质疑、忧虑在内的各方意见,在审慎实践中寻找答案。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仍旧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推演、在审慎实践中寻找答案。”的合理性。
“新常态”是时下的一个热词,从经济发展到政治生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领域,已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某校高三时事社团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并搜集到以下信息,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其中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
表1: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的变化
表2: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
(1)请你根据表l、表2概括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特点。
【APEC新亮点】
北京APFC会议也是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文化盛会。舌尖美食、民间工艺、场景设置等都传递着东方文化的悠长古韵和精深之美,既提升了文化软实力,也为经济合作添光溢彩。其中,各经济体领导人身穿“新中装”更是一大亮点和重头戏。“新中装”以“中”为根,款式、面料、纹样、工艺、色彩上都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深厚底蕴;以“礼”为魂,既寓意吉祥,又华而不炫,整体上气势恢宏,仪式感强,表达了中国人好客之道;以“新”为形,电脑提花机织、中西结合剪裁、寓意亚太经济体山水相依的纹样设计等都别具一格。
(2)北京APEC会议的文化展示体现了哪些《文化生活》的道理?
【发展新动力】
【法治新思维】
(3)结合以上信息,说明“以市场改革开路”与“树立法治新思维”是如何遵循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解决“三农”问题,绕不开土地。
材料一:近年来,随着务工收入的提高,散户粮食种植效益与务工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外地、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不少传统农区出现了粮田撂荒的局面。在此背景下,S市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走出土地“细碎化”经营的老路,各地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出现了土地股份合作、信用合作等多种新型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后,农民每年每亩可得900元一1200元的出让费。农民在解脱了土地的束缚后,可通过进城务工等方式再取得一份收入。但在一些地方土地流转后出现了“非农非粮化”经营的现象,一些本来种粮食的土地被流转为养殖业、花卉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甚至直接变为建设用地等,这对粮食安全很不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为确保粮食安全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二:S市政府因发展经济需要流转一整片土地,但少数村民不答应流转,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市委市政府依托“代表委员”平台,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村入户征集意见和协商,并通过召开民主协商座谈会(代表委员、村干部、农业大户、村民代表和市、镇有关负责人一起恳谈协商),设立热线电话,网络互动等途径,广泛听取和征集各界人士意见建议,创新式地探索了“互换并地、换地并整”的新的土地流转模式,在周边地区划出面积大小、土地肥沃程度等条件相当的土地与其置换,有效地解决了集中连片规模流转的现象,让老百姓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S市的做法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