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在文化建设中应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下面是经济研究的两个模型(假设):
模型一 |
模型二 |
|
条件 |
某地方发现了金矿,有人投资开采,招募1000个工人,每年获毛利1亿美元。 |
|
过程 |
矿主把5000万美元作为工资发给工人。工人年收入5万美元,其中1万美元用于租房屋,4万美元成家立业。工人要租房,引来一些人建房修路;工人要吃要喝,餐饮业红火起来;工人要消费,有了电影院和商场;工人的孩子要读书,出现了学校…… 矿主拥有5000万美元,除消费外,继续用于投资…… |
矿主把1000万美元作为工资发给工人。工人1万美元的年收入只够填饱肚子,没钱租房,没钱用于其他消费,没钱讨老婆…… 矿主虽然手上握有9000万美元,但一看当地都是穷人,没有其他消费能力,于是把钱转到国外,盖别墅,雇保镖,游世界…… |
结果 |
50年后,当这个地方的金矿被挖光时,其他产业发展起来,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几万人的繁荣城市。 |
50年后,当这个地方的金矿被挖光时,剩下的是一些破烂的厂房和一片荒凉。 |
请从社会再生产角度解释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请你从一个企业家的视角,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
问题 |
经济生活知识 |
⑴企业为什么要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
|
⑵如何使商品适销对路? |
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饶、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为什么说“文化软实力不软”?请你用聚焦文化竞争力的知识说明理由。
2012年是汕头经济特区成立31周年。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特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差距仍然过大、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特区面临的难题,也是中国发展问题的缩影。努力破解发展难题,走出一条科学发展新路,为全国提供新的示范和借鉴,这是经济特区的新使命。
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促进汕头经济特区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