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其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 A.文艺复兴 | B.新航路开辟 | C.“光荣革命” | D.工业革命 |
1892 年,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 ,认为未来社会是实行共和制的大同社会; 1913 年 7 月他又发表文章说: “夫共和之立国??今所模欧师美者??但模仿其政俗之末,而失 其道德之本,此其政俗所以在欧、美成功之效,而在我为败坏之由。 ”康有为的这一转变反映了
| A.“中体西用”影响仍存 | B.社会转型道德败坏 |
| C.“尊孔复古”逆流兴起 | D.照搬西体舍本逐末 |
1920 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 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材料表明梁启超的态度是
| A.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B.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
| C.阻止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 |
| D.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 图存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这主要表明当时“他们”
| A.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认知和反思 |
| B.对欧美文明成果的肯定和赞扬 |
| C.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 |
|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 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目的是
| A.证明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 B.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 |
|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
|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
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国者,私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反映了严复
| A.中体西用的观点 | B.人民主权的主张 |
| 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 | D.进化和革命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