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
A.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 B.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索 |
C.西方文明比非洲文明更易接受新事物 |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
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
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 |
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衰微 | B.黄老之学被推岽 |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 D.程朱理学的盛行 |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
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曾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最能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 B.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抗衡 |
C.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