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
B.光电效应实验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
C.原子核经过一次α衰变后,核子数减少4个 |
D.重核的裂变过程总质量增大,轻核的聚变过程有质量亏损 |
E.电子的衍射实验证实了物质波的假设是正确的
一个物体从某一确定的高度以V0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已知它下落h后时速度为V,那么它的运动时间是( )
![]() |
|||||||
![]() |
|||||||
![]() |
|||||||
![]() |
|||||||
如图所示,m1和m2两木块上下叠放在一起,以初速度v斜向上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抛出后m2的受力情况是( )
A.只受重力 |
B.受重力、抛力和m1给的支持力 |
C.受重力、m1给的压力和摩擦力 |
D.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
如图2-7所示,水平地面附近,小球B以初速度v斜向上瞄准另一小球A射出,恰巧在B球射出的同时,A球由静止开始下落,不计空气阻力。则两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
A.A做匀变速直线运动,B做变加速曲线运动 |
B.相同时间内B速度变化一定比A的速度变化大 |
C.两球的动能都随离地面竖直高度均匀变化 |
D.A、B两球一定会相碰 |
如图,从地面上方某点,将一小球以5m/s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小球经过1s落地。不计空气阻力,g =10m/s2。则可求出()
A.小球抛出时离地面的高度是5 m |
B.小球从抛出点到落地点的水平位移大小是5m |
C.小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是15m/s |
D.小球落地时的速度方向与水平地面成300角 |
如图所示,从倾角θ的斜面上的M点水平抛出一个小球,小球的初速度为V0,最后小球落在斜面上的N点,在已知θ和V0的条件下(重力加速度g已知),空气阻力不计,则
A.可求出M、N之间的距离 |
B.可求出小球落到N点时的动能 |
C.可求出小球落到N点时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
D.可求出小球从M点到达N点的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