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是封建君主制向资本主义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重要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友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这说明( )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
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
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
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
1922~1923年中国社会婚姻状况调查表
影响表中自主订婚状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传统婚姻退出历史舞台 |
B.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洗礼 |
C.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兴起 |
D.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推动 |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 |
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 |
C.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 |
D.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 |
19世纪末,中国部分地区“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说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炳烛里谈》)这一记载主要说明了( )
A.当时西方国家对华以商品输出为主 |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 |
C.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部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