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注]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注]衣冠:指士族,士绅。
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因大稔稔:庄稼成熟。
B.讽大亮献之讽:嘲讽。
C.深乖昔旨乖:违背。
D.而多弼不自伐也伐:夸耀。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   )
① 以惠政闻         ② 大亮密表曰
③ 必通宵假寐        ④ 我便通夜安卧
⑤ 而居处卑陋        ⑥ 哭之甚恸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
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
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
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

十五人;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见善,修然 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选自《荀子.修身》)
②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修身见毁,而反之身者也, 此以怨省而行修矣。(选自《墨子》)
注:①修然,整饬的榉子,一丝不苟的样子。②菑,通“灾”,害。
上述两段文字都在 方面提出了有益的见解,给人以启发。请概括、评价荀子与墨子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又与焦弱侯
〔明〕李贽
郑子玄者,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彼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黄生过此,闻其自京师往长芦抽丰 ,复跟长芦长官别赴新任。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随转而北,冲风寒,不顾年老生死。既到麻城,见我言曰:“我欲游嵩、少,彼显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其言如此,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与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又恐林汝宁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以嗛林汝宁:名利两得,身行俱全。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谓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幸而能讲良知则自称曰圣人不幸而不能讲良知则谢却圣人而以山人称。展转反复,以欺世获利。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夫名山人而心商贾,既以可鄙矣,反掩抽丰而显嵩、少,谓人可得而欺焉,尤可鄙也!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乎其不足怪矣。
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安能傲然而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今山人者,名之为商贾,则其实不持一文;称之为山人,则非公卿之门不履,故可贱耳。虽然,我宁无有是乎?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也。虽然,若其患得而又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等事,决知免矣。
(有删改)
【注】①抽丰:指找关系走门路向人求取财物。也作“秋风”或“打秋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欲厉俗而世风:教化。
B.冲风寒暴:猛烈。
C.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通“逾”,越过。
D.乎其不足怪矣信:确实。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0070214

A.莫甚讲周、程、张、朱者也圣人不凝滞

B.情何如可怪也欤
C.又恐林汝宁疑其为再寻己也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D.反掩抽丰而显嵩、少 然后是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写郑子玄的耻讲道学,与道学家“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明代理学家虚伪的本质。
B.文章以伪道学家黄生为例,描述了其“名利两得,身行俱全”的“抽丰”行径,对其描述得越具体,对伪道学家的批判就越有力。
C.作者讽刺“今之所谓圣人者”和“今之所谓山人者”,都是一路货色,都是“展转反覆”的“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的欺世获利之徒。
D.本文笔锋犀利,爱憎鲜明,作者对伪道学家的卑鄙伎俩和丑恶灵魂有着清楚而深刻的认识,感情上达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幸 而 能 诗 则 自 称 谓 曰 山 人 不 幸 而 不 能 诗 则 辞 却 山 人 而 以 圣 人 名 幸 而 能 讲 良 知 则 自 称 曰 圣 人 不 幸 而 不 能 讲 良 知 则 谢 却 圣 人 而 以 山 人 称。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2)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孟子日:“今之事君者皆日:‘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盛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与国:盟国。(选自《孟子·告子下》)
当时的“良臣”常以具备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____、____、____三方面的才能自诩。(每空填2字)
选段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捐田碑记
(清)胡以涣
三江闸之建也,创于明嘉靖间。郡守笃斋汤公,总山阴、会稽、箫山三邑之水,而时其蓄泄,以备旱潦,民甚赖之,迄今且百有数十余载矣。
命来守是邦,窃闻闸之形势,枕山卧江,橫亘数十丈,下檄上梁,而中受障之板,盖水之蓄泄,恃有闸以为之蓄泄,而闸之蓄泄,恃有板以为之启闭,固相需而不可缺者也。考之旧制,计板一千一百一十有奇,板各铁环一副,数亦如之。岁支正供一百二十两有奇,视其弊者易之,而一切筑闸工食,亦取給焉。康熙戊午年,军需浩繁,裁半充饷,经费遂絀。于是于是闸板之腐朽者铁环之残缺者不即更换而闸 夫亦以廪稍不继怠于趋事因循苟且浸以成习 。盖欲令工食无缺,则板环之费无所出,欲购造板环,则闸夫之仰给于上者于何取足焉?斯二者兼举之,所以难也。居民上者,安可不急为善后之谋乎?
余尝谓越为泽国,长江大河绕其外,众流百谷汇中,水能为利而亦能为害,今欲去其害而收其利,岂有他术哉?亦在乎修启闭之具,顺蓄泄之时而已。假使三邑之水会于闸,障水之板未固,则狂澜冲突于外,激流奔决于内,旱涝为灾。而岁且不登,甚非所以兆民,宁干止也?
予职司保障,饥溺犹己,因捐俸置田二十亩,山阴高令、萧山刘令,亦各捐俸置田五亩。其以前所裁存者,悉充工食,而以此三十亩之所入,为每年缮补板环之费。板必产诸木山松,环必出于福建铁,方为坚久,一遵旧式为之。至于闸田应纳钱粮,行令山阴县,将每年应解筑闸工食,预行扣除,以省追征之烦。其萧山县应解闸板之项,径行拔补工食,毋使混淆可也。他如严典守之责,稽新旧之教,一遵成例。惟闸夫是问。倘有赢,即以修汤祠,尸而祝之,百世弗替,公德在人,不可没也。又推其余,量给闸夫,以加优恤,作其勤也。若夫董工徒,司出纳,令三江巡检专理其事,俾其勿负委任之意。
《节选自《闸务全书》)
对下列句了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山阴揽:管理
B.余命来守是邦膺:接受
C.甚非所以兆民竣:安抚
D.倘有赢羡:喜爱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军需浩繁夜则兵围所寓舍
B.众流西谷汇中海运则将徙南冥
C.障水之板未固取之于蓝,靑于蓝
D.令三江巡检专理项王受璧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笃斋在治水过程中,按照时令进行蓄水和泄洪,深得老百姓的依赖,这种治水的做法已持续一百多年。
B.康熙年间,战事频发,军需浩繁,三江闸的修缮、维护费用被裁减一半,地方政府一度陷入了财政闲境。
C.作者心系百姓不计得失,带头捐献田地的收入来弥补经费的不足,展现了一位“接地气”的古代官史形象。
D.“碑记”指碑上所刻的记事文章,这种文体以阐明事实为主,基本不采取议论抒情手法,如《五人墓碑记》。

用“/”给文中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于 是 闸 板 之 腐 朽 者 铁 环 之 残 缺 者 不 即 更 换 而 闸 夫 亦 以 廪 稍 不 继 怠 于趋 事 因 循 苟 且 浸 以 成 习。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居民上者,安可不急为善后之谋乎?
(2)他如严典守之责,稽新旧之数,一遵成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
注释:【1】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言诗善:喜欢。
B.禹锡与议禁中引:带着。
C.播极远,猿狖所宅:居住。
D.生三千余徒:只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为新辞教巫祝
翌日,资政殿学士行
B.外夷遣子弟入附五国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长江也
C.古时之风,粲然可复
于其身也,耻师焉
D.彭城刘梦得,诗豪者

奚以知其然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2)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
(3)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请根据文意概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