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转型期,下列现象或价值观最可能在社会上盛行或被默认的是( )
A.争功逐利 | B.仁义道德 | C.礼乐教化 | D.无为而治 |
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
造成这一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有
①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
②人口的增加导致土地过度开垦
③统治者大肆修建宫室陵苑
④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下列关于中国宪政建设的表述,准确的一组是
①《钦定宪法大纲》仿效日本近代宪法
②《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精神
③《共同纲领》具备国家根本大法性质
④1954年宪法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统一战线模范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材料中所说的政府应该是
A.工农苏维埃政府 | B.人民民主专政政府 |
C.国共联合政府 | D.“三三制”政府 |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由研究科学技术进而转向研究民主政治学说。下列言论能够反映这一转变的是
A.“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 B.“采西学,制洋器” |
C.“夫自由之义,孔门已先倡之矣” | D.“敢以帝制自卫者,天下共击之” |
从明中叶至清末,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进行对话和交流,引发和加速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回答小(1)-(2)题。唐太宗说:“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
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
③鼓励群臣直言进谏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时带来了望远镜和世界地图,并将《四书》译为拉丁文。随后又陆续有传教士东来,系统介绍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把《五经》等典籍译为拉丁文。在他们的引导下,徐光启等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科技。这说明
①明末清初开始出现西学东渐②西方文化在明末清初有重要影响
③西方知识界渴望了解中国文化④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