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开放了。“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 )时间与空间。
一阵欢呼的风刮过这大城市。电车当当当往前开了。宗桢( )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翠远偏过头去,只做不理会。他走了。对于她,他等于死了。电车加足了速力前进,黄昏的人行道上,卖臭豆腐干的歇下了担子,一个人捧着文王神卦的匣子,闭着眼霍霍地摇。一个大个子的金发女人,背上背着大草帽,露出大牙齿来向一个意大利水兵一笑,说了句玩笑话。翠远的眼睛看到了他们,他们就活了,只活那么一刹那。车往前当当地跑,他们一个个的死去了。
翠远烦恼地合上了眼。他如果打电话给她,她一定管不住她自己的声音,对他分外的( ),因为他是一个死去了又活过来的人。
电车里点上了灯,她一睁眼望见他遥遥坐在他原先的位子上。她震了一震——原来他并没有下车去!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 )的梦。
开电车的放声唱道:“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可怜啊可怜……”一个穷婆子慌里慌张掠过车头,横穿过马路。开电车的大喝道:“猪猡!”
吕宗桢到家正赶上吃晚饭。他一面吃一面阅读他女儿的成绩报告单,刚寄来的。他还记得电车上那一回事,可是翠远的脸已经有点模糊——那是天生使人忘记的脸。他不记得她说了些什么,可是他自己的话他记得很清楚——温柔地:
“你——几岁?”慷慨激昂地:“我不能让你牺牲了你的前程!”
(张爱玲《封锁》节选)文中括号内应填入合适的词语是哪组( )(3分)
A.切断忽然热情不近情理 | B.隔断突然热烈不可理喻 |
C.隔断忽然热情不近情理 | D.切断突然热烈不近情理 |
“封锁开放了。‘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 )时间与空间。”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仅做现实性陈述,说明封锁结束了。 |
B.照应前文,首尾呼应,使叙事集中在一个封闭隔绝的空间,以陌生化来透视现实。 |
C.暗示生活从非常态回到了常态。 |
D.引起下文情节发展,同时照应下文“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 |
“宗桢( )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翠远偏过头去,只做不理会。他走了。对于她,他等于死了”。对这句话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翠远这时已经识破了宗桢的逢场作戏,以为他没有一点真情。 |
B.翠远瞬间的激情已经消失,不再对宗桢有任何幻想和眷恋。 |
C.两人在封锁结束后,突然意识到事情的突兀和可笑,作为女性维护自身尊严的需要和害羞心理,于是决定将这件事忘掉。 |
D.封锁结束也是两人非正常情感发展的结束。 |
对于“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发生的一切,等于没发生。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 )的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在现实面前,翠远终于认识到两人情感的错位:自己的多情,宗桢的调情。 |
B.她明白他的意思了:作为有妇之夫,他不能陷她于世人不齿的境地,而应该将感情压抑埋藏。 |
C.在一个封闭隔绝的空间里,她和他突然发现了自身缺乏的许多东西,并在对方身上发现了自我,于是产生了恋情,但当这个空间消失了,这恋情也就随之消失了。 |
D.体现了战乱浮世中生存的人们的无奈、无助和空虚的心情。 |
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山东乞丐的歌谣:“可怜可怜啊!一个人啊没钱!”有什么喻意,下面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穿插并行并最终将这个歌谣当丧钟敲响,具有反讽意味。 |
B.乱世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如何生存而非思想和精神,情感是奢侈的,思考是多余的。 |
C.对于穷困和无助,人们只做表层上的怜悯,有的也只是旁观者的冷漠和学舌。 |
D.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的发展。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青藏铁路堪称“世界冻土工程博物馆”
随着冻土路基、冻土区桥梁、涵洞、隧道、房建、管线等工程的顺利施工,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高原多年冻土最长的青藏铁路,如今堪称“世界冻土工程博物馆”。专家称,青藏铁路穿越世界上最复杂的冻土区,不少冻土工程措施都是国内外首创,可谓集冻土工程之大全。
于7月1日试通车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是目前全球穿越永久性冻土地带最长的高原铁路,这条铁路处于多年冻土区的线路就长达550公里。而冻土对温度极为敏感,随着温度的变化,它会“发胖”或“变瘦”。
据了解,冻土在寒季就像冰一样冻结,随着温度的降低体积会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被“发胖”的冻土顶得凸起;到了夏季,融化的冻土体积缩小,路基和钢轨又会随之凹下去。冻土的冻结和融化反复交替地出现,路基就会翻浆、冒泥,钢轨会出现波浪形高低起伏,对铁路运营安全造成威胁。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组组长、冻土科学专家张鲁新说,冻土虽然在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也存在,但他们是属高纬度冻土,比较稳定。青藏铁路纬度低,海拔高,日照强烈,而太阳辐射对冻土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加上青藏高原年轻,构造运动频繁,并且这里的多年冻土具有地温高、厚度薄、热融发育等特点,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据了解,青藏铁路有111公里线路铺有一种特殊的路基,即在土路堤底部填筑一定厚度片石,上面再铺筑土层的路基。这种多孔隙的“片石层通风路基”为国内首创。它是效果较佳的保护冻土措施,好似散热排风扇,冬季从路堤及地基中排除热量,夏季较少吸收热量,起到冷却作用,能降低地基土温度0.5摄氏度以上。
全长11.7公里的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横架在可可西里冻土区,它是一种“以桥代路”的保护冻土措施,铁轨飞架而过可以不惊扰冻土。青藏铁路“以桥代路”桥梁达156.7公里,占多年冻土地段的四分之一。张鲁新说,如此大规模采取“以桥代路”措施,在世界上也是首次。
青藏铁路有的冻土路基两旁插有一排排直径约15厘米、高约2米的铁棒,这就是热棒。它是一种高效热导装置,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热量只能从地面下端向地面上端传输,反向不能传热,可以说是一种不需动力的天然制冷机,专家称之为冻土病害的“青霉素”。大规模使用热棒可以保持多年冻土处于良好冻结状态。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说,青藏铁路建设中创造性地采取了解决冻土施工难题的相应对策:对于不良冻土现象发育地段,线路尽量绕避;对于高温极不稳定冻土区的高含冰量地质,采取“以桥代路”的办法;在施工中采用热棒、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通风管路基、铺设保温板、遮阳篷结构等多项设施,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堪称集世界冻土工程措施于一身。因此,运行在青藏铁路上的列车时速将达120公里。下列关于青藏铁路堪称“世界冻土工程博物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高原多年冻土最长的铁路。 |
B.青藏铁路冻土工程多而复杂,施工中集世界冻土工程措施于一身。 |
C.青藏高原冻土具有地温高、厚度薄、热融发育等特点,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
D.青藏铁路在冻土上建起的路基、桥梁、涵洞、隧道、房建、管线等工程项目最多。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温升高,冻土热涨“发胖”;气温降低,冻土冷缩“变瘦”,威胁铁路营运安全。 |
B.青藏铁路,是目前全球穿越永久性冻土地带最长的高原铁路。 |
C.大规模采取“以桥代路”措施,保护冻土,我国首创。 |
D.热棒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利用它可以保持多年冻土处于良好冻结状态。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青藏铁路建设虽创造性地采取了解决冻土施工难题的相应对策,但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
B.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主要是为了提高列车时速。 |
C.青藏铁路建设冻土问题的彻底解决标志着我国铁路建设技术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
D.虽然冻土对温度极为敏感,但因环境恶化导致的全球变暖不会影响冻土的变化。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两棵树
刘长春
①万籁俱静。雪亮的灯光打在形状很美的两棵树上,四只弯曲的手臂伸向天空,树梢是尖尖的,没有风,两个剪影,好像两个站立在大地上的人,沉思着什么,晨风开始吹拂,树叶沙沙作响,小鸟飞上枝头……稍顷,音乐声起,随着旋律的此起彼伏,两棵树开始移动,靠近,又分开,翩翩起舞。随后,音乐声止,大地复归寂静。天,还是蔚蓝蔚蓝的,风,还是轻轻轻轻的,两棵树又靠近、靠近、再靠近,依然站成开幕时的两个剪影。
②是的,两棵树,两棵相依为命的树!经理风风雨雨而挺立的树!根与根相连纠缠的树!
③这两棵树,现在就站立在浙江奉化溪口一个山坡上。一棵是楠树,另一棵也是楠树。一棵长得茁壮,雄姿英发;另一棵长得秀美,亭亭玉立。在他们站立的山坡边上,终年不断地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远处雪窦古刹的钟声,如九天飘落的梵音,回荡在白云之间;更远处的妙高台,雄据绝顶,一览众山。眼前,也不显得高大的武岭城墙在大树浓荫的覆盖下,沉默。墙头,生野草,也生野花,在秋日的微风中俯仰自如,昨日那一段惊心动魄风云变幻的时光,早已融入远方苍茫的历史天空。我提醒所有到了溪口的人,请你们要去看一看那两棵树——蒋介石幽禁“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住处后边的两棵树,那棵时候活着的历史的历史的一个见证!
④树的形象,会使我们想起人的脊柱。没有记住的人就不能完美地挺立。支撑每一个人的精神支柱都是不同的。“九一八”事变之后,蒙受“不抵抗将军”骂名的张学良,可谓集国恨家仇于一身。1935年冬“偌大的华北,已容不下一张课桌”。中日战争已是鼙鼓可闻了。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关头,一个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而声色不动;另一个心里却呼啸着“打回东北去”的呐喊。矛盾,民族的矛盾,国家与个人的矛盾,压倒了义结金兰的兄弟情分,张学良拍案而起,导演中国现代史上实行兵谏的英勇一幕。时间难以磨灭,风雨不能剥蚀,地域无法割裂,浩然塞乎天地之间。
⑤树的绿叶,还会使我们想起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有强弱之分的,人的生命状态也是很不相同的。在那个大敌当前共赴国难的枪林弹雨中,有人退缩了,有人变节了,有人洁身自保了,当然也有人呼啸着冲上历史的高地。“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以后的张学良,随机陪同蒋介石从西安飞南京,旋后即失去了自由。从此,陪伴这位少帅的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活。“七七事变”爆发,已身陷囹圄的张学良愤而上书蒋介石,要求带兵抗日,满腔热忱却换来了冷冰冰的“好好读书”一句话。报国无门,英雄失路,“栏杆遍拍,无人会登临意”呵!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满腔忧愤对谁诉?呼天,天不应;问地,地不答;问江问河,江河没有回声,不舍昼夜水自流……心碎了,人老了,可是,唯有生命之火不熄。把不是牢房的牢房坐穿,活着依然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1901年6月3日的诞辰,2001年10月15日的忌日。活过了百岁,一个世纪的风雨雷电从他的耳边走过。省钱,他还说:“我很想回到大陆,回到东北看看!”爱家的人,不管走得多远,生命之根还是在故乡的土地。就像那树——生命之树常绿。
⑥那两棵树,是他为她亲手栽种,为什么只种两棵?而且是楠树,岁寒不凋零的常绿乔木,也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在张学良最需要的是后来到了他的身边,陪伴他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光。28年的磨难与考验,成就了一对夫妻如歌如诉如泣的爱情诗章!是的,那时天地之间让人感动得流泪的真正奉献给爱情的诗章!两棵树,并排站着,同呼吸、共命运,你看着我,我望着你,总有一种彼此相融的气息在流动。太阳底下,我久久凝视着那两棵楠树,不禁想起萧•尼尔森的几句诗:“少女伫立在我身旁/她年轻的目光/在橘树的某处闪耀。”那是一种召唤,一声脚步,在阳光下或风雨中走动!江河行地,岁月长流,而树会长大长高。两棵树,两棵非凡的树,肩并着肩,手挽着手,一起站成我心里两个剪影,永远不再分开。日月辉映之下,每棵树都把自己的影子轻轻覆在他或她的肩上……
(选自《大地笔记》,载《美文》2004年第8期,有删节)从文中看,“两棵树”的具体含义和象征意义各是什么?(6分)
答:(1)具体含义:。
(2)象征意义:。为什么文章要从晚会的舞蹈写起?(4分)
简析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日月辉映之下……”在文中的含义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6分)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2段中反复咏叹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舞台上“两棵树”的强烈的赞美之情,自然而然地引起下文。 |
B.第3段的景物描写,有对比,有前后照应,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突出了两棵树的历史意义。 |
C.第5段的划线句子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衔接紧密,节奏感强,充分说明了张学良是一个堂堂正正的英雄。 |
D.最后一段,作者引用了萧•尼尔森的诗句,讴歌了张学良与赵一荻坚贞的爱情,同时也热情讴歌了张学良一腔赤诚的爱国心。 |
E.作者在解读自然景观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观史、读史。这样作品的凝重感、沧桑感沽沽流出,为作品增添了审美情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其发展、更新的情况,要比科学界显得稳定。尽管科学也是大文化中的一种,但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人类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认识和反映,而不像文学、艺术及社会学理论,主要是反映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文化的稳定性,是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稳定性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价值体系得以维系、保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就以艺术品来说,越是古老的艺术品,价值越高。因此,文化有天然的迟滞性、传统性。文化要克服自己的这些稳态特性,向前发展,除了社会的需求、自身的演变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动力因素外,还有一股重要的动力来源,就是自然科学的冲击和影响。
②文化和科学,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以艺术来说,它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生产和技术的影响。原始的岩画、舞蹈、陶制品等艺术的萌芽,都同当时的技术——火、颜料、制陶术等密切有关。艺术史的研究表明,人类最早的艺术起源,是在人类最早的两项重要技术发明——火的利用和工具的制造出现以后才诞生的。
③人类历史上有过三个文化和艺术的鼎盛期,而这三个时期又同时都是科学技术的鼎盛期。第一次鼎盛期出现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既产生了天才的艺术家,也产生了天才的科学家。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最典型的一例,就是提出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律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同时是美学的创始人。他首先提出了美学的概念,认为“美就是和谐与比例”。第二次鼎盛期是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文化的繁荣与科学的巨大成就如日月相耀,出现了像达·芬奇、丢勒等在科学技术和艺术上同是时代巨人的天才。第三次鼎盛期是现代。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同时,现代的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历史的峰峦期。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文化观念、文化价值、文化方式。我们在研究文化发展战略时,必须把科学技术的因素考虑进去,必须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汇流的发展趋势中,把握当代文化发展的走势。科学与文化的高度汇合,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当我们分析一个社会、一个地区文化的背景时,应该研究该社会、该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从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普及程度上,来更全面地分析该社会、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准。同样,当我们制订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计划、规划时,也应该考虑到文化环境的制约作用。文化发展的滞后往往是造成科学技术落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⑤落后的、封闭的、保守的、愚昧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延缓、制约、打击、抑制科学的发展。欧洲中世纪科学之所以没有得到发展,成为一个漫长的黑夜,就是因为宗教文化、神学文化扼杀了许多科学的创见,使科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同样,中国在古代曾有过灿烂的科学文明,但到了近代却落后于世界,其原因同近代以来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密切有关。因此,不变革这样的文化背景、提供新的文化背景,科学是不可能兴起和发展的。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科学的文化影响在不断更新。但是,科学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
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宏扬光大,同时也很需要用科学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化影响。现在,科学技术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我们认为科学技术还应同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科技、文化协调发展了,经济、社会才能得到发展。这在当前我们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全社会增强科技意识时,尤其要加以考虑。
(节选自姚诗煌《当代科学对文化的影响》)根据文意,下列关于“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及社会学理论,主要是反映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
B.社会的需求、自身的演变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动力因素使文化具有稳定性,而自然科学的冲击和影响使文学得以发展。 |
C.文化发展的滞后可能造成科学技术的落后,虽然科技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文化观念、价值、方式。 |
D.变革落后的、封闭的、保守的、愚昧的文化背景,是科学兴起和发展的前提。 |
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文化和科学,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的证据的一项是
A.文化有天然的迟滞性、传统性,它的发展须要科学的冲击。 |
B.火的利用和工具的制造,为人类最早的艺术萌芽提供了可能。 |
C.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繁荣的文化和成就巨大的科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
D.本世纪现代文化艺术发展到历史的峰峦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基础之上。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保持文化的稳定性,社会价值体系就可以得以维系、保存和发展。 |
B.毕达哥拉斯之所以能提出 “美就是和谐与比例”的概念并创立美学,是因为他提出过数学上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律。 |
C.未来的社会是科学与文化的高度汇合的社会,既要宏扬光大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要用科学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化影响。 |
D.经济、社会要发展必须突出科学,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毕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短信,网络小说、歌曲等文化形式的诞生和发展与现代通讯科技、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 |
B.南通要打造“近代第一城”的城市品牌,除了要充分利用南通的文化环境特征,还必须研究南通的科技发展状况。 |
C.一个地区经济落后,除了科技发展滞后,科技意识薄弱的原因外,该地区文化背景的落后、封闭、保守、愚昧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
D.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用科学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化影响,我们的经济、社会就能得到发展。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品茶
李汉荣
⑴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饮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事。
⑵在一间陈设简单、干净、空旷的小屋里饮茶是最好的。华贵、复杂的房间里不宜饮茶,那高大、贵重的东西在茶面前摆谱、显阔,茶的自然气息就被埋没了。
⑶饮茶的时候,心情越平淡越好。心情平淡的人,才能感受茶带来的宁静和清新。
⑷每一片绿叶都在高山深谷里浴过风雨云雾,听过鸟声虫鸣。简单的叶子,却有着绝不简单的经历。但它们是沉默的,在滚烫的水里它们并不发出惊叫,接受了这过于热烈的邀请,它们慢慢吐露出纯洁而芳香的情愫。
⑸此刻的杯子里漾出碧绿和淡淡的清香。在这个时候,茶是最香的,但在这个时候,我常常不忍将嘴唇交给茶杯。茶的一生,就这样了结了么?我想起人生的种种细节,想起那珍藏在这些细节里的眼泪、微笑、期待和感动。就这么喝下去?茶的一生就这么毁于一旦?
⑹于是,我默默向茶感恩,向生活和大自然的每一个细节感恩。向云雾中采茶的那双小手感恩。那是我的妹妹,在鸟声和微风里站着,她伸出手,和着露水采下了一生中最纯洁的瞬间,采下了天空中渐渐呈现的一角蔚蓝,然后,她哼着一首险些失传的民间小调,将满捧的绿色盛进竹篮,盛进别人的生活和日子,盛进我的日子。此刻我的杯子里,那浮动的叶片上,印满她的手纹。
⑺我的眼睛湿了。想不到,在这么一个平静的时刻,我流下了这么深刻和纯洁的眼泪。于是我忽然想到:我杯子里盛的是茶的泪水。
⑻泪眼望着泪眼。我喝下了茶水,我接受着这感人的馈赠。
⑼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仅为事物的色、香、味、形所惑,而且联想到事物不平凡的来历和它们蕴含的艰辛、忍辱、牺牲等等内涵,当我们遭遇这些事物的时候,就是与生命和命运遭遇。这些事物就不仅进入了我们的身体,而且深入了我们的灵魂。
⑽世界不只是一堆物,世界更是一个比物更丰富、更恒久,也更惊心动魄的精神过程。我们透过物的“物性”,看到的是更其深广和神秘的“神性”。一件物到达我们面前,它不仅吁请我们感受它自身,而且期待我们体悟与它关联的一切。
⑾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更是一种有意味的事物。饮茶,就不只是为解渴和去乏,更是要感受在茶的氛围里所呈现的境界、情调和韵味,有时要达到一种智慧和觉悟。
⑿由茶,我们可以推想到许多。一株树不仅是供我们乘凉和做家具的,一株树也是一种意境,一种生命的境界,树根在深深的地下展开着纠结着,它使我们联想到生命的明亮部分往往由其幽暗乃至苦难的根基所营养,由此才有树冠那巍峨葱茏的生命高峰。一头奶牛也不只是供我们挤奶的动物,它也有感情、有痛苦,如果不是人的挪用,也许这奶牛早已做了母亲了,我们享用的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牛奶正是奶牛用苦痛所酿就。生命的成长是这样美好,而其背景又是如此艰辛甚至带着残酷,当我们喝完了牛奶,是不是不仅只增加自己的几分脂肪和体力,而且也增加一些德性:对大自然、对生灵多一些珍重和怜悯。我们被其他生命养育着,为了我们活着,许多生灵承担了苦痛。如果我们再额外地为大自然和生灵增加痛苦,我们就大大地错了。
⒀人的一生要喝多少茶?茶里的香味、甘味、涩味、苦味、意味、禅味,我们能品出多少?从第一杯茶到最后一杯茶,由浓郁到平淡,由浅尝到深品,永远有品头,永远品不到尽头。即使生命到了尽头,最后那杯茶,仍如最初的那杯,眨着绿的、深情的眼神……如何理解文章开头所说的“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饮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事”?
文章第6段中插入了“我的妹妹”采茶的描述,主要有什么作用?
“我们透过物的‘物性’,看到的是更其深广和神秘的‘神性’”在这句话中所说的“物性”和“神性”分别指什么?
在本文作者看来,茶和人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分条列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田园诗人范成大
范成大,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南宋大诗人,有《石湖诗集》。
元末明初,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已经公认为经典作品,忽然起了个传说,说宋孝宗原想叫他做宰相,以为他“不知稼穑之难”,就此作罢,于是他写了这些诗来替自己表白。假如这个传说靠得住,它只证明了宋孝宗没调查过范成大的诗,或者没把他的诗作准,那么再多写些《田园四时杂兴》和《腊月村田乐府》也不见得有效。因为《石湖诗集》里很早就有像《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那种“忧稼穑”“怜老农”的作品,而且不论是做官或退隐时的诗,都一贯表现出对老百姓痛苦的体会,对官吏横暴的愤慨。
他晚年所作的《田园四时杂兴》不但是他的最传诵、最有影响的诗篇,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诗经》里“豳风”的《七月》是中国最古的“四时田园”诗,叙述了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勤生产和刻苦生活,可是这首诗没有起示范的作用。后世的田园诗,都是从陶潜那里来的榜样,王维的《渭川田家》《春中田园作》和储光羲的《田家即事》《田家杂兴》等等建立风气的作品,是得了陶潜的《怀古田舍》《归园田居》等的启示,著重在“陇亩民”的安定闲适、乐天知命,内容从劳动过渡到隐逸。宋代像欧阳修和梅尧臣分咏的《归田四时乐》更老实不客气的是过腻了富贵生活,要换个新鲜。西洋文学里牧歌的传统老是形容草多么又绿又软,羊多么既肥且驯,天真快乐的牧童牧女怎样在尘世的净土里谈情说爱;有人读得腻了,就说这种诗里漏掉了一件东西——狼。我们看中国传统的田园诗,也常常觉得遗漏了一件东西——狗,地保公差这一类统治阶级的走狗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制度。诚然,很多古诗描写到这种现象,例如柳宗元《田家》第二首、张籍《山农词》、元稹《田家词》、聂夷中《咏田家》等等,可是它们不属于田园诗的系统。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才仿佛把《七月》、《怀古田舍》、《田家词》这三条线索打成一个总结,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根据他的亲切的观感,把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比较完全的面貌。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扩大了境地,范成大就可以跟陶潜相提并论,甚至比他后来居上。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对文章第2段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到元末明初时,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已经成为公认的经典作品。 |
B.宋孝宗想叫范成大做宰相,范成大写诗替自己表白,这些只是靠不住的传说。 |
C.范成大写诗再多也不见得能当上宰相,因为皇帝并不把他的诗作准。 |
D.从很早开始,范成大的诗一贯表现出对百姓痛苦的体会,对官吏横暴的愤慨。 |
下列各句,不能说明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田园四时杂兴》六十首是范成大晚年所作,是他传诵最广、最有影响的诗篇。 |
B.《田园四时杂兴》把三条线索打成一个总结,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 |
C.《田园四时杂兴》把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比较完全的面貌。 |
D.《田园四时杂兴》使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扩大了境地,范成大甚至比陶潜后来居上。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诗经》里“豳风”的《七月》是中国最古的“四时田园”诗,但对后世影响不大。 |
B.陶渊明的作品成就突出,开创了后世田园诗表现安定闲适、乐天知命内容的风气。 |
C.很多古诗因为表现了农民被剥削和压迫的现实,不被统治者纳入传统田园诗的系统。 |
D.西洋文学牧歌中缺少的“狼”和中国传统田园诗里缺少的“狗”所指对象并不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