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洒上空枝见血痕见:呈现 | B.荷锄归去掩重门荷:挑着 |
C.怪侬底事倍伤神底:心底 | D.青灯照壁人初睡初:刚刚 |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强于污淖陷渠沟”一样的是哪一项:( )(3分)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B.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C.大王来何操? | D.侬今葬花人笑痴。 |
下列对原诗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
B.“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
C.黛玉葬花,源于在怡红院中吃了闭门羹。宝玉的丫头秋纹因不满夜深困倦之时还有人访,所以不问来者是谁,将黛玉拒之门外。黛玉以为宝玉无情,便引出了这伤情的葬花一幕。 |
D.《葬花吟》以丰富奇特的想象,浓烈忧伤的情调,展示出黛玉复杂的精神世界。她用暮春景象写出她所处的以贾家为代表的时代的衰败没落,以“风刀霜剑”比喻她实际生活环境中受到的折磨、威胁、摧残,以洁白的花质喻她的贞洁。 |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①一②题。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①对这首元曲的用典与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功名万里”用的是西汉张骞出使匈奴终封博望侯的典故。
B.“斯文”一词出自《论语》,“斯文一脉微如线”是说礼崩乐坏,儒道衰微。
C.“光阴寸隙”即平日我们常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流逝很快。典故出自《庄子》。
D.“彭泽县”讲的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园的故事。
②对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官的整天把归隐挂在嘴边,真正的隐士又有几个?可见他们口中的隐”,十有八九是假话。
B.这支小令不但讽刺了口是心非、表面斯文的假隐士时尚,连陶渊明也受到牵连,遭到讥讽。
C.“尽道”二字,冷峻已极,说尽了世道人心,带有强烈的嘲讽意味。
D.小令末尾与“忙如燕”遥相呼应,两相比较,活画出官场竞逐,如蝇嗜血的真面目。
对下面一首元曲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哪一个不遇灾难?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A.首句叙述自己在归隐和为官之间的矛盾心理,但还要在人前故作姿态,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
B.第二句列举历史上屈原、伍子胥、项羽、李斯居官得祸的例子,揭露仕途险恶。 |
C.最后一句通过对比,总结历史教训,强调为官的痛苦,为表达主旨铺垫。 |
D.这首词不事雕琢,质朴明畅,句式于参差中见整伤,于整齐中显变化,一韵到底,构成和谐而豪爽的特色。 |
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
下面是两首元曲,对它们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即事
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A.元曲分散曲和杂剧两大类,散曲又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此二首《天净沙》均属小令。 |
B.《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和《即事》都是曲题名。 |
C.《天净沙·秋思》全篇28个字,没用一个动词,全由名词和它的修饰语组合而成,但却构成了一幅有机的图画,有一字千金之感。 |
D.《天净沙·即事》全篇28个字是由14个重叠字构成的,其中没用一个动词,但却处处显示出动态。 |
阅读下列一首元曲,完成①一②题。
[正宫]塞鸿秋
当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同“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①对这首元曲有关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在曲中淮山“青如淀”写出草木葱笼,青翠欲滴的优美景象。
B、“箭”写江帆如苇叶轻灵疾飞;“电”是写瀑泉仿佛千尺银河落地,因山势陡峭,故飞如闪电。
C、“新月初学扇”一个“学”字,使月亮变得富有人情,顿显摇曳生姿。
D、“塞鸿”,即塞北鸿雁。“一字”指鸿雁排成一字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
②对这首元曲文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江,写山,是从大处、远处落笔,着重勾勒大江远山之寥廓,是静态画面。
B.三、四句写帆,写泉,分别属长江、淮山中的个体景物,是从近处,细处着眼,侧重描写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态镜头。
C.五、六句写云和月的变化明灭之态,又是整个画面的背景。与前四句相比,笔势则由缓渐急,由柔转刚,呈现出起伏跌宕。
D.全篇45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毕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