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可发达。”这种制度是
| A.宗法制 | B.郡县制 | C.均田制 | D.科举制 |
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 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
|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
| 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
“工厂死在接收上,鸟巢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
| 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
|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
|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分洋商之利”,获得颇丰。上海商人叶运忠请求另设广运轮船局,李鸿章断然拒绝,批示:“不准另树一帜。”由此可见,李鸿章( )
| A.停办官营工商企业 | B.利用政权垄断经营 |
| C.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 D.提倡“实业救国” |
据史载,隋朝时期,“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材料表明隋朝()
| A.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比较普遍 |
| B.都城商业活动很频繁,草市开始普及 |
| C.草市作为乡村集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
| D.民众经营的意识增强但受到舆论指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