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某地区多次地震的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图中纵坐标为震源深度,横坐标表示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其中0表示的是海岸线位置,-8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西800km,2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东200km,图中的点表示各次地震的震源位置。
1.总体上看,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是
①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
②在海岸线的东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
③在海岸线的东侧,震源深度限于一定的范围内
④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到海岸线距离与震源深度关系不明确
2.对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合理解释是
3.符合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板块活动可发生在
①太平洋西部岛弧
②北美大陆西海岸
③北美大陆东海岸
④南美大陆东海岸
读田纳西河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下列关于田纳西河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合理的是:
A.位于美国的中部地区 |
B.上游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
C.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
D.降水季节变化大,主要集中冬春季节 |
田纳西河的水系、水文特征是:
①水系发达,支流众多 ②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③水量丰富,流量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读“我国某河流流域图”,回答下列问题。造成流域内Ⅰ、Ⅱ两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 B.气温 | C.降水 | D.植被 |
合理开发利用该河流的资源优势,正确的是:
A.开发Ⅰ区河流侧重于修建大型水库以发展旅游业和航运 |
B.开发Ⅱ区河流侧重于水力发电和灌溉 |
C.Ⅱ区河流沿岸应广泛发展茶树种植 |
D.Ⅰ区河流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应同时进行 |
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图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图b)。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A.①地 | B.②地 | C.③地 | D.④地 |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 | B.河谷变宽 |
C.湖泊分流 | D.湖水补给量减小 |
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读图完成第下列问题。图中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区域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者都是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
B.乙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配合条件好 |
C.甲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高且多雨,但热量条件不如乙区域 |
D.甲区域夏季白昼时间长,农作物年生长期比乙区域长 |
丁省与丙省相比:
A.劳动力资源丰富 | B.陆地交通便捷 |
C.第一产业的比重小 | D.第三产业的比重小 |
下图为“沿106.5°E我国局部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地理意义表现在:
A.是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 |
B.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
C.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
D.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界线 |
有关②地说法正确的是:
A.与①地气候类型相同 |
B.与①地相同,以水田为主 |
C.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
D.盆地地形,比①地太阳辐射量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