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回答题。
读图①处②处的岩石分别属于( )
| A.岩浆岩、变质岩 | B.沉积岩、岩浆岩 |
| C.沉积岩、变质岩 | D.变质岩、岩浆岩 |
下列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④处相同的是( )
| A.渭河平原 | B.喜马拉雅山 |
| C.阿尔卑斯山 | D.太行山 |
图中③处山地的成因为( )
| A.背斜成山 | B.向斜成山 |
| C.背斜成谷 | D.向斜成谷 |
与⑤处岩石类型相同的是( )
| A.砂岩 | B.大理岩 |
| C.侵入岩 | D.喷出岩 |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3题。
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 A.城市人口数较少 |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
|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
图中的①②两图分别示意两个国家近年的人口构成,两个国家最有可能是
| A.①俄罗斯②印度 | B.①德国②日本 | C.①肯尼亚②法国 | D.①英国②巴西 |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29—30题。
| 时间 |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 强沙尘暴次数 |
5 |
8 |
13 |
14 |
23 |
|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
1560 |
2100 |
2460 |
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 |
|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 D.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 |
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
|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 |
| C.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推进退耕还草 |
| 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
1998年夏季,长江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这次洪水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造成损失之大,都是历史上少见的。回答26~28题。长江洪灾的形成 ( )
| A.完全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 B.人为因素是主导因素 |
| C.地形是最主要的因素 | D.气候是最主要的因素 |
长江流域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洪灾,一般要具备下列条件中的 ( )
①上游与中游干支流水位同时进入汛期或汛期因延长而重叠
②长江中上游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弱
③因泥沙淤积或围湖造田造成干流排水不畅,湖泊调蓄能力减弱
④长江流域的面积扩大,流域降水增多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从根本上减少或减轻流域内发生的特大洪灾措施和防治长江中下游洪水威胁的关键性工程措施分别是 ( )
| A.植树造林和加固长江大堤 | B.植树造林和兴建三峡工程 |
| C.修建水平梯田和加固长江大堤 | D.加固长江大堤和植树造林 |
读某区域全年大风天数分布图,回答23-25题。
图中反映该区域风力分布的特点是
| A.沿海强于内地 | B.低纬强于高纬 |
| C.城市强于农村 | D.山区强于平原 |
造成该区风力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 B.地转偏向力 |
| C.摩擦力 | D.向心力 |
为防止该地大风危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 B.营造沿海防护林 |
| C.修建分洪蓄洪区 | D.改进耕作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