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 )
|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
| 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
《共产党宣言》:“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本段材料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什么基本原理()
| A.无产阶级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
|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 C.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
| D.夺取政权,实现公有制 |
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
|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
| C.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 D.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
1912年5月,同盟会成员戴季陶在文章中写道:“熊希龄卖国,杀!唐绍仪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炳麟阿权,杀!”但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并未下令追捕戴季陶。据此可以推断()
| A.民国初年,国民党与袁世凯存在着激烈冲突 |
| B.辛亥革命后,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
| C.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坚决反对 |
| D.辛亥革命后,大众传媒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可见,梁启超认为( )
| 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 |
| B.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
| C.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
| D.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
《天津条约》签订以后,咸丰皇帝表示:“因思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允行。至进京换约,如能尽力阻止,更属妥善。”咸丰皇帝的这番话表明( )
| A.英法“进京换约”的要求是不正当的 |
| B.清政府实行强硬的反侵略外交政策 |
| C.外国公使“驻京”是危害最大的条款 |
| D.清政府受传统外交体制的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