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六十年代后,日本兴起机器棉纺织业,使中国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7 821两激增到1895年11 202 661两,棉花从入超转成出超。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 )
①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的局面
③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推动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革命比建设更重要 |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
在清政府决定利用义和团反帝之后,清廷主管外交的大臣许景澄、袁昶联名上书道:“今朝廷方与各国讲信修睦,忽创灭洋之说,是为横挑边衅,以天下为戏。……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对这份上书,最准确的理解是( )
A.义和团运动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加剧 |
B.两人反对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 |
C.清政府内部关于是否开展反侵略斗争矛盾尖锐 |
D.两人反对清政府利用义和团运动“灭洋” |
洪秀全定都南京后,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也,《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由此可见他( )
A.彻底排斥中国的传统文化 |
B.赞赏西方的宗教和政治制度 |
C.未能摆脱皇权思想的影响 |
D.在全中国范围内推行愚民政策 |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辛丑条约》的签订 |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