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 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犹豫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制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实际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如同一个符号,走近它,可以领略那些历史的沉淀、感受到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的“商业革命”有什么主要表现?
材料二: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日缎,方空日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时生产关系方面出现的新现象。
材料三:《南京条约》共有十三款,主要有以下几点:(1)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2)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在这些通商口岸里,英人可以自由居住,美国可以派驻领事等官。 ——摘编自中国网
(3)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有什么危害?
材料四:第一阶段:提出了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第二阶段:明确提出:按照“两权分离”的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第三阶段:“以企业承包制为主的多种经营制”。 ——摘编自赵海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从世界范围看,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发生在哪个重大历史事件之后?
(5)结合上海世博会主题,谈谈你对南昌城市建设的提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尤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识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三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概括指出孔子受冷遇和董仲舒受重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这时,一个巨大的新能源已为人类所获得,而且不久,人类还能开发储藏在地球中的其他矿物燃料,即石油和燃气。……实际上,可以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资本的年代》一书中写道:19世纪中期是欧美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时代,它以万国博览会这一自我庆祝的仪式拉开了序幕。1851年伦敦博览会、1855年巴黎博览会和1876年费城博览会无不昭示着这一胜利,向世界隆重地展示其财富赤长和科技进步。
材料三
1870年以后,所有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例如在冶金术方面,许多工艺方法(如西门子——马丁炼钢法)给发明出来,使有可能从低品位的铁矿中大量地炼出高级钢。由于利用了电并发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内燃机,动力工业被彻底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在蒸汽机的改良方面,瓦特有哪些贡献?
(2)如何理解“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除此之外,蒸汽动力的使用,还有那些重大影响?
(3)19世纪中期欧美“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是怎样实现的?
(4)就材料三中的“1870年以后,所有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这句话,来说明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并各举一例说明。
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和,是我国思想发展史上一道绕不开的风景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年是利玛窦辞世400周年。由中意两国合作推出的《利玛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展于2010年3月3-20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利玛窦给中国带来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及艺术成果,让明朝士人看到了精密器械与写实油画,初步了解了天主教的教义。他巧妙借助儒家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合,有人评价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种学艺,和中国四书五经等古典学问于一身的巨人。”利玛窦的到来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勃勃生机的西方世界。
----中国经济网
材料二 200年前,中国的哲学思想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是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他推崇中国的儒学文化,主要就是看到其中有一种他在当时欧洲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精神和“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他的弟子们彼此亲如手足”的信条。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