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①铁器牛耕的使用②土地逐步私有化③租佃经营方式盛行④农业生产家庭化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社稷”在我国古代既是国家的代称也是国家的象征,“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这突出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哪一特点
| A.以农立国 | B.土地国有 | C.精耕细作 | D.以民为本 |
下图为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数量变化表,由此能够得到的信息是
| 国家/年份 |
1995 |
1999 |
2005 |
2009 |
| 美国 |
152 |
184 |
175 |
140 |
| 欧盟 |
157 |
157 |
152 |
|
| 日本 |
148 |
101 |
81 |
68 |
| 中国 |
2 |
6 |
15 |
34 |
A.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
B.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C.中国经济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当今中国青少年喜欢看日本的卡通画册,穿印有卡通人物的衣衫……就连含高脂肪高糖的美式快餐,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饮食文化传统的国度也“所向披靡”。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各国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 | B.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 |
| C.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 | D.各种文化传播工具的丰富 |
2010年1月7日,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开幕式上,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共同转动“金钥匙”,自贸区“合作大门”缓缓开启,中国和东盟国家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这反映了当代世界经济
| A.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 B.商品结构复杂化 |
| C.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 D.市场竞争激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