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的抉择
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标志着德意志民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然而,德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断裂巨大,某些模式一去不复返了。以"战争与和平的抉择"为主题,叙述德国20世纪以来的发展之路。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中叶清王朝定鼎北京以后,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励精图治下,国家统一、人丁兴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国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康乾盛世”。
——上海教育出版社高三拓展型课程教材《历史》
材料二:雍正二年全国耕地已达8.9亿余亩,已远远超过明末崇祯时全国耕地总数6.7亿亩。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增至9.5亿亩,至乾隆末年,已超过10亿亩。人口发展也快,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已突破1亿大关,雍正十二年则为1.4亿,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又突破了3亿大关,人均占地3.5亩。粮食产量约计2040亿斤,人均口粮约680斤,如扣除饲料、酿酒、制酱等用途,人均口粮仍达600斤。
――摘自《清实录》
材料三:康雍乾三朝开疆拓土,中国疆域再次扩大,远迈汉唐,亦超越元代。清朝盛世时疆域辽阔,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摘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材料四:1793年,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虽然“乾隆可汗”曾指示:“俟该贡使到时,必须整列队伍,以肃观瞻。”但马戛尔尼还是发现清国的武装部队如同一群叫化子,不堪一击。马戛尔尼发现社会上普遍的贫穷和不安定……因为沿途他看见太多的乞丐和太多的破陋而荒芜了的建筑,以及大多数清国人过着低水准的生活。马戛尔尼认为,这个“半野蛮”的帝国“声誉扫地”,清国人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所以人们“胆怯、肮脏并且残酷”。
――摘自《爱丁堡评论》文章
材料五:当代著名作家魏明伦说,康熙时期当然有其繁荣的一面,但远没有唐朝的思想开明,清朝最突出的是思想禁锢,其对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是空前的,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负面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康乾时代对统治者而言可能是盛世,而对人民则是非常残酷的灾难岁月。中国真正的腐败和衰落就是在清代。一个思想空前禁锢的时代,怎么能叫盛世呢?
(1)指出材料中对“康乾盛世”表述的矛盾之处。
(2)你如何看待“康乾盛世”?
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判断这些推论正确与否,并在答题纸相应的序号中填上是或否。
史实 |
推论 |
1.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0%。 |
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
2.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许多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 |
这标志着法国进入了工业社会。 |
3.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 |
国家统一为其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和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
4.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 |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负面产物。 |
5.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大企业和垄断资本。 |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提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1957年美英工业产值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国别 |
所占比重(%) |
||
1938年 |
1948年 |
1957年 |
|
美国 |
33.6 |
55.7 |
/ |
英国 |
12.5 |
11.7 |
8.1 |
材料二在美国的策动下,联合国主持召开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有利于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元的地位大大加强,并大大有利于美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英国极为不满,拒绝批准这个协定,但美国突然宣布“租借法案”停止执行,英国立即发生财经危机。1945年12月,英国被迫同美国谈判,被迫批准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材料三 1958年1月,由法、西德、意、比、荷、卢六国组成的西欧共同市场正式运作,并显示了巨大的优势。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
1958年—1971年美国和西欧共同市场的经济增长率(1971年比1958年增长总和)
工业生产 |
出口 |
黄金储备 (占资本主义世界) |
|
美国 |
85.3% |
140.9% |
10.2% |
欧共体 |
111.1% |
372.8% |
31.49% |
材料四 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了“新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增加10%的进口附加税。这项措施将使通过市场对美国的出口货物交付的平均关税增加一倍。对此,西欧共同体六国达成了一致协议,要求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等措施,否则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和“直接反击行动”。英国财政大臣立即通知美国,英国完全同意共同体市场六国的建议。
——以上材料均出自西北大学等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英国被迫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1958年至1971年西欧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3)简述并评价上述美国与西欧经济关系的演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瞭望新闻周刊》
材料二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材料三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包南海诸岛。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结合材料二,例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材料二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口岸;长江沿岸的安庆、湖口、沙市等处准许停泊外轮,并上、下客货。
——1876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
鸦片入口每箱(百斤)缴纳税厘110两后,由华商持凭单运销,中途不再征税。
——1885年签订的《烟台条约续增专条》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英国又取得了哪些新的侵华权益?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1949~2009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2)材料三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三次建交高峰,请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出现图中建交最高峰的原因。
材料四
亚太经合组织会标上海合作组织会标
自1999年中国正式宣布派遣高素质警官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公安部紧密配合国家总体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国际维和工作。从2000年向东帝汶派出维和警察以来,已先后向联合国7个任务区派遣维和警察1569人次。其中。向海地派遣维和警察防暴队8支1000人次。
——中新网
(3)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有何建树?
材料五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申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4)阅读材料五,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
(5)根据上述材料,综述中国近现代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