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
| B. | 《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
| C. | 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
| D. | 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
据《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介绍,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材料折射出的商业理念是
①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顾客
②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
③客人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细致
④要提高道德素质,公开进货渠道
| A.①③ | B.①② | C.③④ | D.②④ |
(2013-2014年四川省广元市高三二诊文综)
通过分析下列三幅地图,可以看出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西汉商业城市分布图唐朝商业城市分布图明朝商业城市分布图
| A.闭关锁国的政策 | B.人工运河的开凿 |
| C.政治中心的变化 | D.经济重心的南移 |
“订烧瓷”系指外国客商根据本国需要前来中国订制的瓷器。下图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86年在中国定制的五彩咖啡壶设计图稿(仿自欧洲银器)。材料反映了
| A.中国瓷器逐渐融入全球贸易网络 |
| B.订制瓷器为迎合欧洲皇室的需要 |
| C.“订烧瓷”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
| D.外销成为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
亚当·斯密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亚当·斯密认为
| 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 B.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
| 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D.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 |
(2013-2014年浙江省杭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翻车的演变,这个过程体现了
图1图2图3
| A.经济形态的变革 | B.耕作方式的变化 |
| C.工具材质的革新 | D.灌溉动力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