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 A. |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话应的意识形态 | B. | 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
| C. | 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 D. |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
|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
|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
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
| 年份 |
佃农(%) |
半佃农(%) |
自耕农(%) |
| 1935 |
29 |
24 |
47 |
| 1936 |
30 |
24 |
46 |
| 1937 |
37 |
26 |
37 |
| 1938 |
38 |
27 |
35 |
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
A.土地兼并的趋势B.生产结构的调整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
| 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同盟会要求所有会员都“矢忠矢信”地遵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事实上,光复会只着重“种族革命”,怀疑“民权主义”;同盟会的重要分支共进会把“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同盟会的重要成员宋教仁也认为“平均地权”理想太高。对上述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
| A.辛亥革命缺乏权威的领导核心 |
| B.从某方面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
| C.反映了同盟会内部实际上存在代表不同利益的阶级 |
| D.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 |
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 A.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
| C.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