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
陈友谅犯龙江,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大败之。从攻江州,州城守备甚固。永忠度城高下,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桥傅于城,遂克之。
从下南昌,战鄱阳湖。永忠乘飞舸追且射,汉卒多死伤。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获,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又邀击①之泾江口,友谅死。还京,太祖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字赐之。从徐达取淮东,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太祖令永忠还兵水寨御之,达遂克淮东诸郡。
寻充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取广东。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至广州,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明年九月还京师,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蜀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黎明,蜀人始觉。永忠会将士舁舟出江者,上下夹攻,大破之。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帝制《平蜀文》旌其功。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
(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
【注】①邀击:拦击,截击。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薄:迫近 |
B.数其残暴斩之数:列举 |
C.次铜锣峡次:停留 |
D.永忠与相比比:匹敌 |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廖永忠用兵有智谋的一组是( )
①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 ②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
③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 ④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
⑤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 ⑥永忠以和未至辞
A.①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廖永忠是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曾跟随兄长在巢湖迎接明太祖;当时他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很大的功勋,受到明太祖的称赞。 |
B.廖永忠战功卓著,曾经击败陈友谅,抵御张士诚,擒杀了海盗邵宗愚;每次回到京都以后,都受到了明太祖的接见和嘉奖。 |
C.因为跟随汤和平定淮东、闽中、广东和四川等地,廖永忠官职屡次升迁;每到一地,他都善于安抚百姓,深得百姓的爱戴。 |
D.太祖认为廖永忠指使一些读书人窥测圣意,要求给自己封爵,所以对他不满;后来廖永忠犯了僭越使用龙凤图案等罪被赐死。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
(2)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德宗贞元十一年,春,二月,)初,阳城自处士①征为谏议大夫,拜官不辞。未至京师,人皆想望风采,曰:“城必谏诤,死职下。”及至,诸谏官纷纷言事细碎,天子益厌苦之。而城方与二弟及客日夜痛饮,人莫能窥其际,皆以为虚得名耳。前进士河南韩愈作《争臣论》以讥之,城亦不以屑意。有欲造城而问者,城揣知其意,辄强与酒。客或时先醉仆席上,城或时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及陆贽②等坐贬,上怒未解,中外惴恐,以为罪且不测,无敢救者。城闻而起曰:“不可令天子信用奸臣,杀无罪人。”即帅拾遗王仲舒、归登、右补阙熊执易、崔邠等守延英门,上疏论延龄奸佞,贽等无罪。上大怒,欲加城等罪。太子为之营救,上意乃解,令宰相谕遣之。于是金吾将军张万福闻谏官伏阁谏,趋往至延英门,大言贺曰:“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矣!”遂遍拜城与仲舒等,已而连呼“太平万岁!太平万岁!”万福,武人,年八十余,自此名重天下。时朝夕相延龄,阳城曰:“脱以延龄为相,城当取白麻坏之,恸哭于庭。”有李繁者,泌之子也,城尽疏延龄过恶,欲密论之,以繁故人子,使之缮写,繁径以告延龄。延龄先诣上,一一自解。疏入,上以为妄,不之省。秋七月丙寅朔,阳城改国子司业,坐③言裴延龄故也。
(贞元十四年,九月,)太学生薛约师事司业阳城,坐言事,徙连州,城送之郊外。上以城党罪人,左迁城道州刺史。城治民如治家,州之赋税不登,观察使数加诮让,城自署其考曰:“抚字④心劳,征科政拙,考下下。”观察使遣判官督其赋,至州,城先自囚于狱。判官大惊,驰入,谒城于狱曰:“使君何罪!某奉命候安否耳。”留一二日未去,城不复归。馆门外有故门扇横地,城昼夜坐卧其上,判官不自安,辞去。其后又遣他判官往按之,他判官载妻子中道逸去。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
[注]①[处士]未做官的士人。②[陆贽]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贞元八年(792年)出任宰相,两年后因反对由德宗所宠信的裴延龄掌管财赋,被贬充忠州(今重庆忠县)别驾(州主管官的佐吏)。③[坐]由……而获罪。④[抚字]抚育爱护。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欲造城而问者造:拜访 |
B.阳城自处士征为谏议大夫征:征召 |
C.脱以延龄为相脱:或许 |
D.不可令天子信用奸臣信:信任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阳城勇于劝谏的一组是()
①城必谏诤,死职下②不可令天子信用奸臣,杀无罪人
③上疏论延龄奸佞,贽等无罪④上大怒,欲加城等罪
⑤城当取白麻坏之,恸哭于庭⑥左迁城道州刺史
A.①④⑤ | B.③④⑥ | C.①②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文意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唐德宗要罢免正直的陆贽、重用奸佞的裴延龄时,阳城不顾皇帝的盛怒,上疏论延龄奸佞、申明陆贽等人无罪,结果得罪了皇帝,为他最终被贬为国子司业埋下了伏笔。 |
B.阳城初征为谏议大夫时,因沉湎于酒而没有做好谏议工作,人们都认为阳城是虚得清名,韩愈因此写文章讥讽他。这是为后文写阳城为陆贽之事死谏作铺垫。 |
C.文章末段写了阳城的一件轶事,这件轶事写得生动有趣,细节描写尤为成功,如他自署考语“抚字心劳,征科政拙,考下下”,富有戏剧性。 |
D.阳城任地方官时,州中的赋税收不上,观察使派判官他的任所道州督课税赋,他则先把自己关进了监狱。行文着墨不多,称许之意,则暗含其中。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为之营救,上意乃解,令宰相谕谴之。
译文:
(2)疏入,上以为妄,不之省。
译文:
(3)判官大惊,驰入,谒城于狱曰:“使君何罪!某奉命候安否耳。”
译文: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淳曰:“是 骄 悍 者 留 则 有 用 汰 则 叵 测 不 若 汰 其 老 弱 而 留 其 壮 勇 则 留 者 不 思 乱 汰 者 不 能 乱 矣。”从之,事遂定。(选自《明史·张淳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饮泉亭记
【明】 刘基
昔司马氏①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②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故,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诚意伯文集》卷六)
【注】①司马氏:代指西晋。②征士:不就朝廷征聘之士。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与刺史相先后卒:最终 |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而移哉幻:惑乱 |
C.贪相承习为故故:缘故 |
D.多不与相得得:投合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3分)
①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 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 明而自信,笃也
④ 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 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⑥ 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
A.①③⑤ | B.②④⑤ | C.②④⑥ | D.①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
B.第②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 |
C.第③段中作者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
D.末段指出以“贪”命名泉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并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3分)
(2)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3分)
(3)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肜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褒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衰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钮麂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予尝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注:①胹(ér)熊蹯(fán):煮熊掌。②赵盾,史称赵宣子;士季,名会。③提弥明:赵盾的车右。④嗾(sǒu)夫獒:唤出猛犬。⑤赵穿:赵盾的堂兄弟。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寘:同“置”,放 |
B.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赖:依靠 |
C.晋侯饮赵盾酒饮:使……饮酒 |
D.宣子尝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舍:放弃 |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失其所与,不知 |
B.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
C.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D.尚早,坐而假寐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就以厚敛彤墙、弹射行人、杀害厨子三件事写出了晋灵公的贪婪、荒唐而又残暴,表明他的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 |
B.在叙述士季和赵盾的进谏时,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先用繁笔写士季对晋灵公进行和缓的进谏,再用简笔写赵盾的骤谏。 |
C.钮麂奉晋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当他看到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最终他选择了自杀。 |
D.孔子认为,董狐是个好史官,赵盾是个好大夫。因此,董狐不应该因为史官记事的原则而使赵盾承受弑君的恶名。 |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题。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年十二,解属文。大业末,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义旗起,遁于首阳山,将协义举。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乃遣人迎收生母王氏置城内,收乃还城。秦府记室房玄龄荐之于太宗,即日召见,问以经略,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授秦府主簿。时太宗专任征伐,檄书露布,多出于收。言辞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太宗讨王世充也,窦建德率兵来拒,诸将皆以为宜且退军,以观贼形势。收独建策曰:“世充据有东都,府库填积,其兵皆是江淮精锐,所患者在于乏食,是以为我所持,求战不可。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若纵其至此,两寇相连,转河北之粮以相资给,则伊、洛之间战斗不已。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兵。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建德即破,世充自下矣。若退兵自守,计之下也。”太宗纳之,卒擒建德。东都平,太宗入观隋氏宫室,嗟后主罄人力以逞奢侈。收进曰:“窃闻峻宇雕墙,殷辛以灭;土阶茅栋,唐尧以昌。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太宗悦其对。及军还,授天策府记室参军。太宗曾侍高祖游后园中,获白鱼,命收为献表,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尝上书谏猎,太宗手诏曰:“览读所陈,实悟心胆,今日成我,卿之力也。今赐卿黄金四十铤,以酬雅意。”七年,寝疾,太宗遣使临问,相望于道。寻命舆疾诣府,太宗亲以衣袂抚收,论叙生平,潸然流涕。寻卒,年三十三。太宗亲自临哭,哀恸左右。
( 《旧唐书 ·薛收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举:考中。 |
B.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潜:暗中。 |
C.时太宗专任征伐任:负责。 |
D.言辞敏速,还同宿构宿:预先。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薛收有文才的一组是
①年十二,解属文②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
③檄书露布,多出于收④马上即成,曾无点窜
⑤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⑥览读所陈,实悟心胆
A.①②④ | B.②⑤⑥ |
C.①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收讲究孝道,为母亲改变选择。有人举旗反隋,他躲进首阳山准备帮助义军,蒲州通守派人把他的生母安置在城内,他只好离开首阳山回城。 |
B.薛收思虑缜密,见识独到。太宗讨伐王世充时,窦建德率兵助敌,众将领认为应退兵,薛收仔细分析形势,提出不同意见,太宗采纳后,果然获胜。 |
C.薛收把握时机,谏劝太宗。太宗进入东都观看隋朝宫室,为炀帝极度讲究奢华而叹息,薛收趁机谏劝太宗汲取前朝奢败俭兴的教训,得到太宗赞赏。 |
D.薛收受到太宗的特别礼遇。薛收病后,太宗先是派人在薛收回府的途中问候他,不久又亲自到薛收府上慰问;薛收病逝后,太宗更是亲往吊唁。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
(2)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