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中国人的拜年方式经历了从电报、书信到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乃至微博的变迁。这意味着科技进步
A.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 B.加快了新传媒代替旧传媒 |
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D.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方式 |
一夜之间,月缺月圆,月全食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据此回答下列小题。古代中国民间认为月食是“蟾蜍食月”或“天狗吃月”,随着科技发展和观测工具的不断更新,人们早巳能够给出月食的科学解释了。这说明()
①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科技的发展
③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发展
④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中西传统文化中对于月圆的理解有所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圆往往象征团圆美满;但在西方文化中月圊则意味着狼人变身,充满了恐怖气氛。中西文化对月圆的理解不同,原因可能是()
①认识对象的差异
②科技水平的差异
③主观因素的差异
④实践活动的差异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固过度依赖资源而导致经济落后的现象。据此回答下列小题。国家发展需要自然资源,但也要避免“资源诅咒”。一个国家要摆脱“资源诅咒”,应该()
①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资本全球化
③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④弱化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职责和作用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资源丰富的国家陷入“资源诅咒”的事实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资源诅咒”启示我们()
①要注重主观条件,改变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②要重视有利条件,加快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③要坚持联系观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④要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亚当·斯密的这句话说明()
A.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 |
B.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
C.市场作用发挥越充分,越有利于分工发展 |
D.国民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当前,扩大内需的障碍主要是()
①国债发行力度不减,利率水平仍处于高位
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体系待完善
③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减小
④居民预期收入不理想,预期支出明显增大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闲暇时向往寄情山水、体验农趣的田园生活。为此,休闲观光、绿色生态、科技示范、创意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蓬勃发展起来。这说明()
A.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
B.要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注重经济效益 |
C.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
D.新的消费需要对农业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