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 B.否定信仰上帝 |
|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 D.挑战教会权威 |
某些历史语言往往带有时代的印记,浓缩和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下列各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②“将革命进行到底”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④“打土豪,分田地”
| A.①②③④ | B.④①②③ | C.④③①② | D.③④①② |
老照片可以补遗、证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与下列三幅老照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中美军人压制日军反扑中国军队缴获的日军关防大印被解救的英军士兵与中国士兵合影
| A.平型关战役胜利 | B.远征军赴缅作战 |
| C.台儿庄战役胜利 | D.日本无条件投降 |
1934年11月,蒋介石认为 “(赤匪)流徙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不难就擒”。蒋介石如此自信是因为
| A.南昌起义军南下受阻 | B.秋收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 |
| C.长征初期红军损失过半 | D.第五次“围剿”胜券在握 |
下图为一枚圆形、铜质证章,该证章正面饰红彩,中部铸国民党党徽,下铸犁纹,上方铸有篆体“广东顺德县农民协会会员证章”字样。这枚证章
| A.反映了国共合作的重要史实 | B.见证了土地革命的蓬勃开展 |
| C.诞生于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 | D.说明农民阶级获得彻底解放 |
1919年5月26日,陈独秀在《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中说:“我们因为山东问题,应该发生对外、对内两种彻底的觉悟,由这彻底的觉悟,应该抱定两大宗旨,就是: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陈独秀提出“两大宗旨”的背景是
| A.北洋军阀释放被捕学生 | B.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 |
| C.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D.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