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此外,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孙,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三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四 (农奴)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年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五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什么措施? (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每项各举一条)(8分)
(4)材料四、材料五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往往都涉及土地问题的原因的认识。(4分)
看图读史,断定正误,错的一组是
(1) (2)(3)
A.图(1)的核心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派的宗旨 |
B.图(2)的核心思想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和平均主义。 |
C.图(3)的核心思想是发展资本主义 |
D.《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但两者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主张方面却是相矛盾的 |
(山东省济南市2009届高三上期末考试,历史,28) (13分)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的代表,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建立了战后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二为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协调经济政策,重振西方经济,1975年11月在法国的倡议下,第一届西方主要工业国(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首脑会议在法国的朗布依埃举行,会议议程“涉及世界经济危机的所有经济问题”。1976年的第二次首脑会议加拿大总理应邀出席,此次会议确定了每年一次的首脑会议轮流在各参加国召开,七国集团正式形成。(1998年俄罗斯正式加入,七国集团发展为八国集团。)
材料三 20国集团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成员包括:八国集团成员国、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以及中国、巴西等11个发展中国家。创立20国集团的建议是美国等西方七国的财长们于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提出的,目的是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成及特点。(3分)该体系对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七国集团成立时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2分)法国为何能倡导并促成西方主要工业国首脑会议的召开?(4分)
(3)材料三中“二十国集团”的成立,反映了怎样的世界发展趋势?(2分)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民族轮船航运业的起步
材料一 1864年任江海关道的丁日昌密查:“内地商人买雇洋商火轮个夹板船只,写立笔据,多托洋行出面,赴领事衙门呈报更名入册,领取船牌行驶,从未赴地方官报明立案。上海为中华通商总汇之区,其中仍与洋商合伙贸易者十之七八,自置货物贸易者十之二三。合伙贸易之船,亦多托洋行代报。缘洋商之货,进出口须完税,并无捐项,华商之货,进出既应完税,又须报捐。华商避捐,因托洋行,洋商图利,愿为代报。船货之是洋是华,专凭商人自报,既属无从分别,又复难以查禁。”
——《海防档》甲,购买船炮(三)
材料二 1864年福建调查:“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买其修茸之料也。此等商船,闽省系用外国牌照旗号,并不报明地方官立案,亦不由地方官另给船照,并仍旧各国领事官管辖,其船只入港牌照,亦送领事官存查,迨出港再向领取。是不过商人图籍洋船之便利,而洋人之稽查防范,不使内地商人窃擅其技,已可概见。”
——《海防档》甲,购买船炮(三)
问题:
(1)从材料看,中国民族轮船航运业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它为什么要以这种形式出现?
(2)从材料看,华商雇买洋船营业不去世官府备案。洋船在这时取得了哪些特权?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东南沿海出现。其早期著名企业有哪些?它们的出现有何重大意义?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工业取得了初步发展,其历史原因是什么?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何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