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清代两个不同时期国家税收的项目及总额。丁项应属于哪种收入?( )
| |
乾隆18年(1753) |
光绪34年(1908) |
| 甲、土地税 |
48,057,000两 |
102,480,000两 |
| 乙、盐课 |
5,561,000两 |
30,000,000两 |
| 丙、国内关税 |
4,325,000两 |
900,000两 |
| 丁、□□□ |
0 |
32,902,000两 |
A.免役钱 B.工商税 C.丁口税 D.海关税
1911年11月20日,《大公报》刊载“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征文启示,引起广泛关注,民众参与度大大超过预期。之后,共评出获奖文章16篇,其中主张君主立宪有11篇,倡导民主立宪有2篇,未明确表明态度的有3篇。反映出
| A.该报具有君主立宪的政治倾向 |
| B.近代报刊关注与读者互动交流 |
| C.民主共和观念已真正深入人心 |
| D.政府对民间的言论具有包容度 |
中国古代刑罚中以肉刑最为残忍。至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废除肉刑。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
| B.封建愚昧思想的革除 |
| C.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 |
| D.社会治安的好转 |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
|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
|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
|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 | B.洋务运动 |
| C.戊戌变法 | D.新文化运动 |
“但是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因为那仍然是中国统治阶级信仰的命根子。”(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这可以用来诠释
| A.抵抗派的师夷制夷思想 |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
| C.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 | D.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