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五十年来中国政治诚然并无进化,但国民的自觉政治意识即民族建国精神和民主精神日益鲜明、扩大,而旧势力不过是旧时代的幽魂。一二十年的猖獗,势所难免,……经过一番后,政治上的新时代,自然会产生出来。
1. 你是否赞同梁启超“五十年来中国政治诚然并无进化”的观点?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2. 一二十年后,中国是否产生了“政治上的新时代”?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汉代官学系统》示意图:
——王晓华《中外教育史》
尽管当时读书人可以通过荐举、征召或选举的方法进入仕途,但参加太学的考试却是进入仕途的唯一稳妥途径,因此,终生乐此不疲者比比皆是。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1866年,恭亲王奕䜣为京师同文馆拟定了六条章程:一、专取正途人员;二、各员一律留馆住宿;三、按月出题考试一次;四、每届三年举行大考,高等者酌最差遣试用,下等者照常学习,下届再考;五、每月加给薪水银十两;六、三年试居高等者,照准各按升级格外优班保次。
——陈东原《中国教育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
(2)从材料二的六条章程中任选一条,分析拟定该条章程的原因。综合分析这两则材料,归纳我国不同时期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以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为主,论证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爱新觉罗·载沣,清摄政王(1908年-1911年),末代皇帝溥仪生父。摄政伊始,立宪派曾对其寄予厚望,然而,“皇族内阁”名单一经公布,舆论哗然。立宪派指责“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公例”,但仍幻想能“明降谕旨另行组织,以重宪政而固国本”。不料,清廷宣称“黜陟(zhi,晋升)百司,系君上大权”,“尔臣民等均当懔遵钦定宪法大纲,不得率行干请”。这番冰冷的回应令立宪派大失所望,各省谘议局联合会发表《宣告全国书》,痛陈日:“新内阁如此,吾人民之希望绝矣。议员等一再呼号请命而不得,救亡之策穷矣。”……栽沣集团筹措更多资金推进新政。这固然促进了全国财政收入的成倍增长,短期内勉强维持了清廷病态的财政收支格局,但满洲权贵借机大肆敛财,中小商民因利益严重受损而强烈不满,各阶层间资源配置失衡的矛盾更加突出。载沣非但没有摆脱财政困局,反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摘自《清史参考》2012年第7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载沣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载沣摄政。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二战漫画
材料二 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罗斯福更加意识到开辟第二战场的急迫性。……美国参谋长马歇尔认为:“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将1944年进攻欧洲大陆的任务明确下来,如果盟军从西进攻德国,落在从东进攻德国的苏联后面,将会出现严重的政治问题。”……罗斯福的顾问舍伍德也说:“除非我们迅速行动,否则,我确信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或者德国投向共产主义,或者有可能陷入完全无政府状态。”
——摘自臧春华《浅析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曲折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和图2之间的关系,并简述图2所反映事件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急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辽景宗病死的次日,年仅12岁的长子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遗诏由皇后萧绰(燕燕)摄政。……萧太后也不时减免税赋、徭役,对地方官采取考任制,进一步实行汉官制,改各部的令稳为节度使,又推行部分汉律,统和六年还开始科举考试,最初虽只录取一二名汉人进士,却开辟了吸收汉族地主通过科举进入仕宦的途径,又在南京设立太学以培养汉族地主进入统治集团,进一步巩固了辽的统治基础。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萧太后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萧太后改革的主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