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地的有效利用和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材料一
2007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落实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上级审计、监察、组织等部门参与考核"。
2011年7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土地管理工作,要求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201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农村承包法执法检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农村土地承包法执法检查报告。
材料二
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许多地方进行了积极探索。某村改变过去村民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统筹规划,在高岗旱地种植高杆苗木,其间套栽小苗、花草,周边围栏,既可护苗,又可在里面养鸡;在洼地修建鱼塘,集中养鱼、养鸭;在中间的旱地修建养猪场。养殖业的废弃物可制成有机肥,有机肥不仅可以育苗、养鱼,剩余部分还可销售。该村由此形成了综合立体开发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每亩土地年收益由改造前亏损或微利变成盈利8500多元,全村年净收入达300多万元。
材料三
2010年,某市农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耕地保护协会"。他们举办"耕地保护论坛",积极宣传国家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主动监督和协助处理违法用地行为;主动整治废旧建筑,建设休闲健身场所,改善居住环境。他们发挥集体智慧,既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又保护了耕地,成为耕地的"第一保护人"。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常识分别说明党、政府和人大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知识概括该村在土地集约经营上成功的经验。
(3)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分析农民群众为何能够成为耕地的"第一保护人"。
2012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2012年工作重点:
(一)做大做强服务业,倾力打造商贸名城。
(二)立足提质增效,推动工业优化升级。
(三)坚持城乡统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狠抓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五)加强城市建管,做精做强发展载体。
(六)促进文化繁荣,努力建设教育名城。
(七)保障改善民生,繁荣发展各项事业。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政府履行了哪些职能?
网络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帮助人们快速找到所需的一切信息。
“人肉搜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
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
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
索体验。然而,这样一个人性化的搜索方式,却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深思或悲痛的事件。
请你运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相关知识,提醒网民避免再有因“人肉搜索”而发生
纠纷或惨案。
2012年两会正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带来了许多议案,
其中既有好的设想:“政府采购优先购买国货”“馒头等生活必需品免征增值税”“放宽独生
子女政策”“提高个税起征点”“立法限制垄断行业国企”“给独生子女父母放‘看护假’”。 又
有许多监督、制约方面的提案:“遏制公款吃喝要拿茅台酒开刀”“开征房产税先要推进官员
财产申报”“食品安全监管‘首问制’”。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有哪些?有何积极意义?
在2010年的中国官方表达中,“调整收人分配”一词正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出现
在各种场合。实际上,“调整收人分配”已是2010年官方语境中的共识性语汇。围绕“收人
分配与社会发展”,某校高三(1)班同学积极开展了探究性学习活动,收集到以下信息:
信息: 收入分配问题的认识历程对于公平和效率的理解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正确的,我们曾经
历了历史的曲折。改革开放前,在理论上,把公平简单地理解为平均,实行的是绝对平均主义,
大锅饭的分配体制,使效率大受影响。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开展了理论上以强调“按劳分配”
为标志,在实践上以实行“包干”为标志的分配制度改革,关于公平的错误认识开始扭转,从
农村到城市,我国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后,人们对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更加注重公平”作为完善分配
制度、加大调节收入分配力度、缓解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重要政策取向。在不同的历史发展
阶段,重新思考并探讨这一理论问题,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蕴涵了哪些认识论道理?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保障人民生活,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推进教育、
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教育
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1)材料一中政府行为蕴含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材料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
我们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当前我国资源环境
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的问题,使得我国应对资源环境变化工作的形势非常严峻,,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建议》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主线,把推进经济
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区域经济发展、政府自身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
纳入到发展规划之中。《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
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六项原则。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我国将继续把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我国经济社
会切实走上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我国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的唯物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