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下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区 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②踦 区 :同"崎岖"。
1. |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陆生因说佗曰 伺者因此觉知 B.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尉佗乃蹶然起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放翁生于宣和,长于南渡。其 出 仕 也 在 绍 兴 之 末 和 议 久 成 即 金 海 陵 南 侵 溃 归 孝 宗 锐 意 出 师 旋 以 宿 州 之 败 终 归 和 议。其时朝廷之上,无不以画疆守盟,息事宁人为上策;而放翁独以复仇雪耻,长篇短咏,寓其悲愤。或疑书生习气,好为大言,借此为作诗也。今阅全集,始知非尽虚矫之气也。其《跋周侍郎奏稿》云:“南渡初,先君归山阴,一时贤公卿与先君游者,言及靖康北狩,无不流涕哀恸。”又《跋傅给事帖》云:“绍兴中,士大夫言及国事,无不痛哭,人人思杀贼。”是放翁年十馀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放翁:南渡:靖康北狩:燕云: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元载布衣时,常与故礼部侍郎张谓友善。贫无仆马,弊衣徒行于陈蔡。一日天暮,忽大风雷,原野曛黑。二 人 相 与 诣 道 左 神 庙 中 以 避 焉 时 有 盗 数 辈 皆 仗 剑 佩弧 匿 于 庙 庑 下 二 人 见 之 甚 惧 且 虑 为 其 所 害 即 负 壁 而 立 不 敢 动。俄闻庙中有声曰:“元相国、张侍郎且至,群盗当疾去,无有惊于贵人!”群盗相目而惊,遂驰去。二人因偕贺:“吾向者以殍死为忧,今吾闻声,真神人之语也。”且喜且异。其后载果相代宗,谓终礼部侍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志吾梦云志:记录 |
B.孺公葺公所居堂葺:修补房屋 |
C.揭之楣间揭:张贴、悬挂 |
D.而诸孙皆秀发秀发:秀丽的头发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玉岩公正直爱国的一组是
①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②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③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④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⑤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⑥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杏花书屋是作者的友人周孺允根据祖父玉岩公的愿望,扩建了玉岩公的住所,根据祖父的梦境构建而成的。 |
B.玉岩公先为御史,后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没有等到回归故里便去世了,周孺允兄弟也在外漂泊了数年。 |
C.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了玉岩公的崇高人格,使得本来极为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2)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
(3)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慎重,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之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此谓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后汉书•卷三一》)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部勒郡兵勒:勒令 |
B.谠言善策谠:美好的 |
C.郡内比室殷足比室:家家户户 |
D.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坐:判处 、定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赐以棨戟,重使之河东风之积也不厚 |
B.以诛暴立威奉宣室以何年 |
C.帝惜其能,遂不许之。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
D.乃与长史急焚其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
B.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
C.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
D.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此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徒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字:书法 |
B.岂非![]() |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写:描摹 |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徒:门徒 |
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②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④⑤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5分)
译文: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5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