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之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蚌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年涂了厚厚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尺,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有事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儿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时一条长长的洗的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段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虽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的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白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是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列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描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那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的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于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性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

"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文章勾勒出一副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

文中说:"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

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那些了解?

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哪些特点?

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不少于200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伪书”并不全伪
任继愈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物、典籍。有些文物、典籍的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称为赝品。典籍中的赝品,学术界称为“伪书”。
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有伪造假古董以谋利的;有的为了传播某种观点,挟古人以自重的;宗教经典多假托得自龙宫、仙山洞府以骗取信徒的。如果揭示出伪书出现的时代,伪书即成为可信的材料。《列子》一书托名列御寇作,经过研究,此书非列御寇作,它出于魏晋时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一种流派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子》一书用作研究魏晋时代思潮,有它不可取代的价值。放在先秦是伪书,放在魏晋就不伪。
与世俗典籍并行的佛教、道教典籍中也有不少“伪经”。持正统观念的信仰者,为了保持宗教的纯洁性,不能容忍“泾渭杂流,龙蛇并进”的现象存在。如果抛开正统观点,从客观研究的立场着眼,查明伪经出现的时代、作者,用它来说明作伪的时代以论证某时代思潮,找出它流行的地区以了解其传播的范围,其史料价值比号称“真经”的还矜贵。
有幸生为近代人,可以不受古人旧传统的局限,有可能从文化整体的高度来看待一切“伪书”“伪文献”,从而剖析它、驾驭它,使它为我所用。俘虏兵用好了,和正规军同样发挥战斗作用。好像对待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液、废渣三废一样,经过综合治理,收回利用,即可变废为宝。一切物质都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自己的位置。谁要说某种元素是有害元素、无用元素,那是无知。
人们习惯所指的伪书、伪经,无非是说它不是所标榜的那种作品。如确凿地指出它的来历,摆在应当安放的位置上,它就是“真书”“真经”,一点也不伪。《老子》说过:“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是说,只要善于用人,根本没有无用的人;只要善于用物,根本没有无用的物。弃人和弃物,不过是那些未被认识,未被发现,没有派上用场的人和物罢了。这一层道理,一经说破,不难理解。
伪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在于它的伪,而在于它有充实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不可代替的。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最后找到归宿,在历史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从此摘去了伪书的帽子。
历史上有更多的不伪的书,号称学术著作,却没有学术性;号称科学著作,却缺乏科学性。因缘时会,也曾行时过一阵子。时过境迁,便被人遗忘得干干净净,因为这类“真作品”内容空洞,价值不高,不具备充当“伪书”的资格,日后自然无人提起。这种自生自灭的不伪的作品是大量的,它曾大量产生,大批消逝。主持这个淘汰选择的就是广大读者。靠了这个权威最大的裁判者,才使得伪书得以正位,劣而真的作品得以自然消亡。天地间之大公无过于是者。
下列关于“‘伪书’并不全伪”理由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子》托名先秦列御寇作,实际产生于魏晋时期,是典籍中的赝品,但从研究魏晋时代思潮这个意义上说,有不能替代的价值。
B.佛教、道教典籍中的“伪经”,如果能够查明它出现的时代,以论证某个时代的思潮,从客观研究的角度看,是很有史料价值的。
C.作为近代人,如果从文化整体的高度来看待“伪书”“伪文献”,则能发现它们的价值,使伪书得以正位,从而摘去“伪书”的帽子。
D.学术界所称的“伪书”是指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的典籍,如果能确凿地指出其来历,将其放在产生的时代中,它就不伪。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伪经”,持正统观点的信仰者是不能容忍的。而作者不受古人旧传统的局限,认为它比“真经”矜贵。
B.劣而真的作品不能称作“伪书”,这些内容空洞、价值不高的作品大批消逝了,主持这一淘汰的裁判是读者。
C.伪书好像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液、废渣一样,虽然有害无用,但是经过综合治理,收回利用,可以变废为宝。
D.老子认为伪书本身有可以利用的价值,弃之不用,是因为人们还没有认识、发现伪书的价值,不善于利用它。

作者认为“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是一本伪书,你认为它的出现属于“”情况,反映了当时“”著书立说风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耄耋之年的黄永玉
斜戴一顶深蓝色贝雷帽,叼一支咖啡色烟斗,永远是时尚小老头黄永玉的标志。被称为“一代鬼才”的他,绘画、雕塑、木刻、写作样样俱佳。虽然今年已经87岁了,可是黄永玉有时像小孩,有时慈悲,有时兴高采烈,有时泪流满面,活得最像自己。
80岁过后的黄永玉曾说,除了画画和应付来客,他的工作就是写《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黄永玉颇为自信地说:“小说写的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而非虚构。如我这般的生活,没有人经历过,相信尤为引人注意。它是部很好玩的小说,一定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直到2008年,小说的故事依然在“黄永玉”4岁时徘徊,“我写得很慢,因为我是老老实实地写,没有随意删改,我要把所经历的每个时代与社会的各个侧面勾勒出来。一些年代久远的事就让笔触随着记忆逶迤而行,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写多长。”黄永玉解释说,写得慢的主要原因是“手里写着小说,却总想着要画上几笔”,“现在我得努力戒掉画画这个‘恶习’,不然把小说写完的可能性都不大了”。
回顾黄永玉的艺术成就,不难发现在黄永玉的绘画题材里,荷花是一个非常具有风格的主题,对于荷花,中国的文人也画了上千年了,各种流派的,比如说像明末清初的朱耷画的那种残荷就有一种孤傲于世的感觉。但是黄永玉画的荷花,没有给人那种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觉,而是一种很绚丽、很灿烂的气质。黄永玉打趣地说,荷花从哪儿长的?从污泥里面长的。什么是污泥呢?就是土地渗了水的那个叫做污泥,是充满养料的那种土。从土地母亲那里长出来的,回头再来骂它是污泥,这叫忘本。
据黄永玉回忆,他小时候,外婆家附近有个荷塘,他一淘气犯事,外婆要找他算账的时候,他就把一个高高的洗澡盆滚入荷塘,跳到里面躲着。“小时候个儿不高看着荷花像房顶那么高,待久了,青蛙都过来了,水蛇什么,能够仔细地看到它了,于是发现荷花底下的那种变化,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种一根一根这么清清爽爽,有很多的苔、草,那种光的反映、色彩的关系丰富多了,我开始画荷花。”“我常想到的是外婆当年池塘里头给我的那种感觉。”
目前,黄永玉在写作之余,也常常读书,他认为读书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在《书的回忆》这篇文章中黄永玉有这样的总结:“读书能使人的思想有节奏感,有灵活性。不那么干巴巴,使尽了力气还拐不过弯来。读一点书,思考一点什么问题时不那么费力,而且还觉得妙趣横生。”难怪老先生的文章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妙趣横生,不那么干巴巴的。例如他写道:“读得高兴,便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联想和看法,明知道这是很学究气的东西,没想到‘文化大革命’时很为它吃了些苦头。”寥寥数语,既写出了一种读书习惯,还写出了一段严酷的历史,风趣又沉重。
读书需要顺乎情趣,否则必会苦不堪言。对此,黄永玉说出了他的体会,他不无幽默地说:“我这个老头子一辈子过得不那么难过的秘密就是,凭自己的高兴读书。”在另一处又说:“我喜欢读书,遇到没听过、没见过的东西便特别高兴……”正因为如此吧,他才博学多才,他才把书读得津津有味,并写出津津有味的东西供人阅读。
耄耋之年的黄老对人生看得尤为豁达与透彻,“人生不要去找意义,过日子平平常常就好,有的有意思,有的没意思,不要什么都找意义。我常常想,我怎么一眨眼就80多岁了呢,感觉像自己的年龄被人给偷去了似的。有个美国学者说过,他恨不得把帽子摘下向年轻人伸过去说。‘请施舍几年时间给我吧’,可是这是异想天开”。在黄永玉看来,人到八十,不绝望,感觉生活有意思就很满足了。黄永玉说自己一直很累,“不仅是体力上的累,还有情感上的累,假如哪天我死了,我的碑上就写‘太累了’三个字。或者写上‘爱,怜悯,感恩’。爱就是博爱,爱自己爱众生;怜悯就是要保持一颗怜悯之心,连虐待人的人都要怜悯他,尽管他无知、残暴;而感恩不是感一个人的恩,而是鼓励一切人帮助人的美德”。
(选自《共鸣》2011年第5期,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文章开头说,黄永玉“绘画、雕塑、木刻、写作样样俱佳”,这就确定了本文写黄永玉多才多艺的重心以及本文的行文线索。
B.黄永玉写作《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比较慢,是因为他写作时采用的慎重态度,另一方面是写作时“总想着要画上几笔”。
C.荷花成为黄永玉绘画的主题,是因为对荷花他有着仔细观察与感悟的经历,有着努力跳出荷花“孤傲于世”之境界的追求。
D.黄永玉喜欢读书,所以他博学多才,而且黄永玉读书时喜欢顺乎情趣,凭自己高兴读书,这是他读书有味和写书有味的原因。

E.“人生不要去找意义”表明了黄永玉对人生看得尤为豁达与透彻,这与黄永玉对“爱” “怜悯”“感恩” 等的解读有着一定的矛盾。
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并分析其在行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请简要概括黄永玉的形象特征。(4分)
文章对黄永玉在文学和绘画方面的创作做了介绍,从中我们对“创作”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陈志勇
早在汉唐时期,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由此涌现出的一大批译著多以佛教为主,兼有其他各教。其社会意义主要是宗教的传入,宗教的传播又往往同时伴随着文化的流通,文化交流愈广泛,宗教发展也愈益充分,日益广泛的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的繁荣。
明末清初年间,西方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译著在中国出现。在耶稣会传教士中,利玛窦堪称杰出的代表。他入乡随俗,将基督教与儒教相联系,力求说明基督教与儒教的一致性;他还“以学术为媒”,努力用知识与文化去争取中国的士大夫,向他们展示西方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借以抬高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地位。欧洲传教士远航东来,其社会意义已远不止于宗教,而是带来了有关西方世界的新信息,西学东渐由此拉开帷幕。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扩张,西方传教士再次来华,除了翻译《圣经》以外,他们还编译各国史地和制度方面的书。传教士们继续沿用传播科学的方法,以作为他们在中国活动的媒介。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少数教民及上层官僚士大夫中间流传,内容逐步推广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其影响也日益扩大。
自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时期的译书活动则由传教士逐渐转为以官方为主。尽管近代中国官方译书从林则徐便已开始,但是严格地说,由朝廷出面设置机构,组织人员,长时间比较系统地翻译西书,还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这时朝廷从事翻译工作的主要机构是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前者译书内容以世界知识,包括各国历史、国际法和有关史论为主;后者的译书以应用科学为主。1901年,刘坤一、张之洞奏请在南京设立江楚编译局。这样,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官方译书系统。官方译书主要还是以应用科学为主,重点是在兵学知识、工艺制造和自然科学理论,特别是数学、物理和化学方面,这和当时的国内需求和朝廷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由于甲午战败,国运艰辛,救国之士从日本的崛起中,感到了西洋文明的力量,更欲从译书中寻求救国之道,到处兴起的译书社团,表明译书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译书内容由自然科学扩展到社会科学。私家译书最著名的要数严复和林纾二人。严复的译书在思想界所起的作用最为深刻,他的《天演论》为当时的思想界敲响了救亡图存的警钟。林纾是第一位用古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人,共译作品184种,包括许多国家的文学名著。“严林”的译著在近代西学东渐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和重要的地位。
民国以后的译书种类、数量愈来愈多。在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以鲁迅、周作人、陈独秀等人为代表一个译书群,陈望道《共产党宣言》的翻译,给中国思想界带来新的生机。
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虽然路经多歧,千回百折,但总的方向是与世界日益接轨,向着近代化的目标艰难而又不可阻挡地前进,这其中,译书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
(选自《国学》总第39期,有删改)
下列是有关译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一些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唐时期的一系列佛教译著主要作用在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B.译书所带来的西学的传播与扩展,成为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动因。
C.鸦片战争后,官方及私人的大量译作不断涌现,促成了西学东渐,促进了知识分子思想的变迁。
D.从一开始,西方传教士的大量译著就以传播科学知识为核心,不容置疑地起到开启民智的作用。

下列对“西学东渐”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的文化思想最早通过汉唐时期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传入我国,对当时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B.从整体上讲,西学东渐应该值得肯定,因为它打破了封建士大夫的愚昧和麻木,使中国逐步迈向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C.“严林”译著所彰显出的特殊价值和重要地位说明,西学东渐非常成功的一点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社会科学思想,进而更新了民族的社会心理机制。
D.欧洲传教士远航东来,不仅向中国传入宗教文化,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等信息,这标志着西学东渐的开始。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译书的最早活动,始自介绍外来宗教,先是佛教,然后是其它各教。
B.鸦片战争后,由于国内的需求和朝廷的政策,官方开始比较系统地翻译西书。
C.在西方文化的启迪和催化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选择、编译。
D.社会科学方面的译著在促进中国社会变革方面,起到的作用要大于自然科学译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陈志勇
早在汉唐时期,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由此涌现出的一大批译著多以佛教为主,兼有其他各教。其社会意义主要是宗教的传入,宗教的传播又往往同时伴随着文化的流通,文化交流愈广泛,宗教发展也愈益充分,日益广泛的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的繁荣。
明末清初年间,西方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译著在中国出现。在耶稣会传教士中,利玛窦堪称杰出的代表。他入乡随俗,将基督教与儒教相联系,力求说明基督教与儒教的一致性;他还“以学术为媒”,努力用知识与文化去争取中国的士大夫,向他们展示西方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借以抬高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地位。欧洲传教士远航东来,其社会意义已远不止于宗教,而是带来了有关西方世界的新信息,西学东渐由此拉开帷幕。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扩张,西方传教士再次来华,除了翻译《圣经》以外,他们还编译各国史地和制度方面的书。传教士们继续沿用传播科学的方法,以作为他们在中国活动的媒介。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少数教民及上层官僚士大夫中间流传,内容逐步推广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其影响也日益扩大。
自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时期的译书活动则由传教士逐渐转为以官方为主。尽管近代中国官方译书从林则徐便已开始,但是严格地说,由朝廷出面设置机构,组织人员,长时间比较系统地翻译西书,还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这时朝廷从事翻译工作的主要机构是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前者译书内容以世界知识,包括各国历史、国际法和有关史论为主;后者的译书以应用科学为主。1901年,刘坤一、张之洞奏请在南京设立江楚编译局。这样,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官方译书系统。官方译书主要还是以应用科学为主,重点是在兵学知识、工艺制造和自然科学理论,特别是数学、物理和化学方面,这和当时的国内需求和朝廷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由于甲午战败,国运艰辛,救国之士从日本的崛起中,感到了西洋文明的力量,更欲从译书中寻求救国之道,到处兴起的译书社团,表明译书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译书内容由自然科学扩展到社会科学。私家译书最著名的要数严复和林纾二人。严复的译书在思想界所起的作用最为深刻,他的《天演论》为当时的思想界敲响了救亡图存的警钟。林纾是第一位用古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人,共译作品184种,包括许多国家的文学名著。“严林”的译著在近代西学东渐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和重要的地位。
民国以后的译书种类、数量愈来愈多。在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以鲁迅、周作人、陈独秀等人为代表一个译书群,陈望道《共产党宣言》的翻译,给中国思想界带来新的生机。
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虽然路经多歧,千回百折,但总的方向是与世界日益接轨,向着近代化的目标艰难而又不可阻挡地前进,这其中,译书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
(选自《国学》总第39期,有删改)
下列是有关译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一些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唐时期的一系列佛教译著主要作用在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B.译书所带来的西学的传播与扩展,成为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动因。
C.鸦片战争后,官方及私人的大量译作不断涌现,促成了西学东渐,促进了知识分子思想的变迁。
D.从一开始,西方传教士的大量译著就以传播科学知识为核心,不容置疑地起到开启民智的作用。

下列对“西学东渐”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的文化思想最早通过汉唐时期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传入我国,对当时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B.从整体上讲,西学东渐应该值得肯定,因为它打破了封建士大夫的愚昧和麻木,使中国逐步迈向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C.“严林”译著所彰显出的特殊价值和重要地位说明,西学东渐非常成功的一点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社会科学思想,进而更新了民族的社会心理机制。
D.欧洲传教士远航东来,不仅向中国传入宗教文化,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等信息,这标志着西学东渐的开始。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译书的最早活动,始自介绍外来宗教,先是佛教,然后是其它各教。
B.鸦片战争后,由于国内的需求和朝廷的政策,官方开始比较系统地翻译西书。
C.在西方文化的启迪和催化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选择、编译。
D.社会科学方面的译著在促进中国社会变革方面,起到的作用要大于自然科学译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母性的草原
阿拉旦·淖尔
草原——是母性的。
当然,这不仅仅是指我的家乡八个家,而是指所有的草原。草原上生长着青草,青草养育着牛羊,牛羊繁衍着自己的后代。所有这一切难道不是伟大草原母亲的恩赐吗?
山和石头是男人的象征。但当山峰披上了青草绿树的盛装,所有的阳刚就被隐藏起来了。或者说被滚滚绿色淹没了,融化了。山上是珍珠一样散落着吃草的牛羊,谷底里流淌着一缕清水,空气凝滞不动,松林静止。这时候,山的冷俊已经被漫天而来的阴柔所替代。高山草原是不需要英雄的地方,这里是所有失败英雄的后方。在这里,在起伏不定的高山草原上,任何的雄心最终都将被母性的气氛笼罩和吸纳。
逶迤的祁连山本来就是一匹狂奔的彩虹马,它不需要骑手,更不需要驾驭。它需要的只是跟随。在城市忙碌的人群中,我是行动最慢的那一个。草原母亲早已把她的从容不迫、不卑不亢注入了我的身体里。我常常看着身边匆匆而过的人流,体会着他们被生活打磨的疼痛。那样的日子里,单身独居的我,总是会不自觉地想起巴图。
但我的确不知道,巴图是什么时候像一匹小公马一样闯入我心房的。我只记得巴图是扛着一卷青羊皮褥子来到学校的,他的头发自然地垂落在后脑勺上,风一吹就显出乱纷纷的样子,像一匹被山里树枝挂乱了鬃毛的马。巴图的眼睛像两枚贴在胖乎乎圆脸上的柳树叶,细长却有神。小个子的巴图就这样穿着袍子来到了学校,送他来学校的白胡子老人是他的阿瓦。没想到,巴图竟然和我坐在了同一张桌子上。脸上写着与他年龄不相称的阴郁。他送给我二颗酥油糌粑,虎皮小口袋就挂在他脖子上。后来我才知道,巴图是一个没有阿扎阿妈的孩子,是一只母羊的乳汁喂养了他。在他懂事的时候,阿瓦告诉了他一切。
巴图的眼睛告诉我,他怀念自己没有见过面的母亲。他心里装着沉甸甸的阴愁,所有的语言都乌云一样藏在他幼小的心里。那一天巴图和我坐在小河边的草地上,他说,看见小羊羔奔向母羊时他就想哭,看见邻居欧拉在他阿妈怀里睡眠着他就想哭。说完这两句话,我发现巴图眼睛里涌起的潮水已经溢了出来。他用一双迷朦的小眼睛望着我,我从他的眼里看到了等待祈求,看到了无边无际的苦盼。我那颗少女的心突然就热了。我敞开胸怀,一把将泪流满面的巴图揽入怀中。巴图的两只小手从背后将我牢牢抱住,头抵在我胸前由啜泣而嚎啕大哭。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巴图揭开了我的袍襟,我惊悚慌乱。就在这时候我听见巴图哽咽着说,我的阿拉旦好姐姐,我求求你做我的小妈妈吧。
就在那一刻,我的心房被打开了,我女性的身体里流淌出了母性的光芒。是巴图叩开了我喊醒了我,在我们不长的牧区校园生活中,我暗暗地又认真地做着巴图的小妈妈。
后来,巴图又回到草原母亲的怀抱里去。我小小的怀抱已经不能慰藉一个草原男子汉的身心,我们没有告别,我知道我们都是草原的儿女。
我在心中长久地记住了巴图这个名字,直到现在。
一个女人离开草原的脚步是艰难的。当我从遥远的八个家来到红湾寺这个裕固族唯一的小城的时候,虽然抬头就能看见青山绿草,低头就能捧起清水洗脸,但我却逃避不开对八个家草原的思念和怀想。我总是一个人悄悄离开简陋的校园,穿过一片小树林来到隆畅河边坐在石头上,面向八个家草原的方向张望,眼里充满一个少女莫名的忧伤。
那种时候,我内心的空虚像天空一样巨大。我的目光翻越崇山峻岭看见制褐子的阿扎山坡上放羊的阿姐和卧在坡上的帐篷。黄昏时我似乎看见羊群正在走向羊圈,奶茶和羊肉的香味正飘出帐篷。那是我最最难忘的少女时光。草地牛羊雪山森林这些组合我身体的部位是那么亲切温柔,那么牢靠真实,使我无时不在怀念和梦想。每天夜里草原都走进我梦里来拥抱我睡眠。城里人并不多,但我却感到特别的拥挤和压抑,当每一次孤独向我袭来的时候,我都会更加深切地思念八个家草原的空旷和辽远。
后来我又离开了红湾寺,到更为遥远的地方去闯荡,草原的母性就装进了我的身体里。我用女性的身体接纳着外界对我的关爱,也用我的身体奉献着我的爱。我在三十年匆匆忙忙的人生旅程中,完成了从一个草原少女向一个属于草原的女人过渡。这个过程艰辛而完满,充满了漫长的忧伤和短暂的快乐。
我的阿妈姐姐、和我从小一起放牧的姐妹,你们这些我至亲至爱的人们、我的美丽富饶的八个家草原,你的女儿在远离家乡的地方问一声,你们过得还好吗?!我真的希望能听到你们清楚的回答:哑——
[注]阿拉旦·淖尔,女,裕固族,中国作协会员。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中,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得0分)

A.文中“高山草原是不需要英雄的地方,这里是所有失败英雄的后方”一句不是说高山草原缺乏阳刚之气,更多的是说草原有一种阴柔之美,可以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B.“我”与巴图之间发生的故事,既唤起了“我”的母性意识,让作为草原儿女的“我”坚定地认为草原是母性的,也使得“我”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C.文中的“我”有着草原儿女的博大胸怀,能够用纯洁的心灵去抚慰别人的伤痛;后来离开草原,去远方构筑自己理想的“牧场”,用自己的真诚向社会奉献自己的爱。
D.作者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为追求新生活而毅然走出草原,到遥远的地方去闯荡;一方面又禁不住时时回忆、思念自己的家乡八个家,这也暗示了作者在外闯荡的艰辛。

E.文章用语言质朴而优美,传达出细腻而丰富的感情。比如第三段,作者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出草原上的一切都那么美好,以此表达出浓烈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这样写的好处。
答:
作者说“草原是母性的”,请联系全文探究草原“母性”的内涵。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