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冬天搬来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来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地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叉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
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肆癫狂,破石惊天,戛然而止。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严峻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的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这鼓声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 显得陌生新鲜。这非音乐的鼓声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这鼓声接近于无声,最后放佛只剩下鼓手一个人,而这人必定是遒强美貌、粗犷与秀丽浑然一体的无年龄的人--真奇怪,单单鼓声就可以这样顺遂地把一切欲望击退,把一切观念敲碎,不容旁骜,不可方物,把它们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样分裂飞扬在宇宙中……
我扑向窗口,猛开窗子,鼓声已经在圆号和低音提琴的抚慰中作激战后的喘息,低音提琴为英雄拭汗,圆号捧上了桂冠,鼓声也就息去--我心里发急,鼓掌呀!为什么不鼓掌,涌上去,把鼓手抬起来,抛向空中,摔死也活该,谁叫他击得这样好啊!
我激动过分,听众是在剧烈鼓掌,尖叫……我望不见那鼓手,只听得他在扬声致谢……掌声不停……但鼓声不起,他一再致谢,终于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贝壳也转为暗蓝,人影幢幢,无疑是散场。
我懊丧地伏在窗口,开窗太迟,没有全部听清楚,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听他击鼓,冒着大雨我也步行而去的。
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又不是从来没有听见过鼓声,我是向来注意各种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国的……然而这个鼓手怎么啦,单凭一只鼓就使人迷乱得如此可怜!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1.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2)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2.

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

3.

林肯中心的鼓声唤起了"我"的哪些感性?请简要分析。

4.

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是指以徽州(古又称新安郡)为地域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人们之间对象性而形成的特定生活结构体系。同任何文化一样,它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内隐的心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并且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辉煌的富于鲜明特色的成果,影响播及全国各地。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崇山峻岭的屏闭翼护又使徽州地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区域,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包括汇聚于此的南北各地多种文化因此互相碰撞,互相选择,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
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二程与朱熹皆与朱熹皆与徽州有极深渊源;儒学观念和儒学礼义对徽州社会各阶层影响至深,所谓“道学渊源在新安久矣”,并且逐步发展成新安理学等体系和流派。
儒学兴盛,加上徽州相对隔绝的地理条件,使这里的家庭文化十分凝重,“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擅入者。其风最为近古……虽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家庭、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其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基本建筑于家族本位上,是传统文化家国同构原则的典型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排斥商业精神的,但徽州山多田少地瘠,因此,外出经商是谋生的重要手段。“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著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他们在长期商业经营实践中创造出股份式、承揽式等经营方式,并在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划分、利润分配等各方面有所创新与发展。徽商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还直接刺激了数学、地理水文学的发展,如程大位(算法统宗)、黄汴《一统路程图记》等。这些生产方式上的变革与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萌现了早期科学精神与近现代化因素质某些端倪。
徽州文化正是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三大基本内核,在正统中原文化基础上通过商业实践熔铸变通,发展成为一种完整严密、自成体系的多层次文化系统,并演化为当地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和广博精深的诸种具象文化风采。
1.对“徽州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是源于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独具特色、影响广泛的地域文化。
B.徽州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心理状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的文化体系。
C.徽州文化是一种家庭文化十分凝重、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的封闭性的文化系统。
D.徽州文化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基本内核,是具备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的文化系统。
2.对徽州文化的成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战乱不断,使中原地区的民众纷纷避居于徽州,为徽州文化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的基础。
B.中原文化、徽州地方文化以及各地多种文化在此互相冲突,互相选择,逐步融合,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徽州地方文化。
C.新儒学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儒学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家学派,对徽州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至深至远的影响。
D.徽州人在大量的长期的商业实践中形成的商业精神、经营方式、包容精神发展成为徽州文化的主体。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这与徽州地区的地理形势有密切的关系。
B.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并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果。
C.徽州文化中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建立于家族本位之上,家族色彩浓郁而国家观念淡薄。
D.徽州商人经营活动的实际需求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科技现代化。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突破了中国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精神。
B.徽州文化初步协调了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与商业精神的矛盾。
C.徽州文化博采众长,吸收四方文化成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突破。
D.徽州文化不排斥商业精神,致使徽州地区农业生产落后。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从《2012》看西方的“气候牌”
也许是巧合:全球热映的美国大片《2012》把所有科学家能想像到的灾难全都叠加在一起,冲撞着人类的心灵……寻找“诺亚方舟”正在考验着人类的决心和智慧。
  气候变化谈判似乎注定是一场持久艰难的博弈。由于山姆大叔长期“逍遥法外”,《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现在,奥巴马不仅愿意直面气候问题,还似乎对“碳关税”抱以极大的热情。所谓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入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一直充当着防止气候变化“急先锋”的欧盟也曾主张做出类似碳关税的贸易安排。其实,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打出“气候牌”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通过对别国的高耗能产品征收碳关税以推行气候霸权,企图将减排与保护性关税“捆绑销售”,继续制约穷国。到时,如果哪个国家没有达到他们的“标准”,必将被贴上环境污染、空气污浊之“失败国家”的标签,因此有人指出其是“富国制约穷国的新手段”。
尽管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征收碳关税的具体范例,但在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有在本国或本地区范围内征收碳税的做法;法国正在酝酿开征碳税,主要是对那些不管在生产、运输,还是在使用中会产生二氧化碳的产品征收“能源-气候”税;加拿大也在酝酿相关政策。由此观之,实施碳关税将是大势所趋,任何反对和阻挡,都将显得软弱无力,反而会使自己越来越被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趋利避害,寻求破解之道呢?
  首先,发达国家提出的征收“碳关税”的做法,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可以肯定地说,实施碳关税将是一场灾难,将会引发新的贸易战,导致南北国家重新陷入相互指责、对抗与僵持的窘境,所以我们必须依据国际法的相关条文和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实际,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和争取权利的工作。
其次,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源于生存排放增长,这与发达国家奢侈排放增长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只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才是未来国际气候合作得以推进的基础。发展中国家除了进行理直气壮的抗争,最主要的还是要抓住难得的缓冲期,抓紧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调整结构,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只有站在质量、效益、绿色、环保的制高点上,才会减少被人诟病的尴尬处境——这才是生存于低碳社会的根本之道。总之,气候变化和征收“碳关税”本是不同领域的问题,应该在不同的谈判领域里解决,千万不能以“碳关税”干扰气候变化合作。
另外,在气候环境问题上,南北合作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发达国家不要总是流于口头和形式,而应做好表率,及时输出技术和资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调整结构。再者,通过优势互补,也可实现互利双赢,收到好的成效。如,美国一家太阳能公司将在内蒙古投资一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中国沈阳能源集团和美国相关公司签署了迄今为止中美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签署的金额最大的合作协议。
  总之,只有不懈努力,开展具有前瞻性的实际工作,避免高谈阔论,推卸责任的做法,“诺亚方舟”才会找到,低碳社会才会真正属于全人类……
(原文有删改)
下列叙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谈判一直是一场持久艰难的博弈,美国总是逍遥法外,不愿意直面气候问题,使得《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实际效果也大打折扣。
B.目前还没有征收碳税的具体范例,但欧美已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开始征收碳税,法国和加拿大将出台政策对那些在生产、运输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产品征收“能源-气候”税。
C.欧美发达国家企图将减排与保护性关税“捆绑销售”,哪个国家没有达到他们的“标准”,肯定会被贴上环境污染、空气污浊之“失败国家”的标签。
D.所谓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入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一直充当着防止气候变化“急先锋”的欧盟也曾做出过碳关税的贸易安排。

依据本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大片《2012》把所有科学家能想像到的灾难,全都叠加在一起,冲撞着人类的心灵,人类如果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达成共识,就一定能够避免这些灾难的发生。
B.奥巴马不仅愿意直面气候问题,还对“碳关税”抱以极大的热情,可见美国是抱着极大的热情和诚心来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气候谈判一定会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C.发达国家提出的征收“碳关税”的做法,违反了WTO和《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实施碳关税违背时代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和阻止,以保障我们的权利和利益。
D.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源于生存排放增长,可见全球也应该提倡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否则全球气候将会加速恶化。

根据本文信息,请概要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应对才能趋利避害,有效解决全球气候问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灵魂的镜子李琬
入夏的夜晚,空气闷热起来,天空同样沉郁。爱散步的人本来想寻一点闲淡的兴致,可街市的灯火已把天空映得发红,不见星辰。我胸中气闷,只想:就像城市夜晚的星辰一样,如今真正的羞涩已不多见。
学校要搞话剧表演。那天我们几个在讨论剧本的事。有个情节是少女说出自己爱人的名字,我原本想要让少女羞涩些,结果是这一设想获得了一致的揶揄与批驳。只是一件小事。他们大概是混淆了羞涩与做作。
但这小事,不能不提醒我认识到一个巨大的现实:在这个被利益和欲望裹挟,在大量信息里高速运行的现代社会里,羞涩没有地位,甚至不再有容身之地。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司的一个侧脸。人们用冷眼瞥着这张曾经令人感动的面庞。人们不再关心内心曾有的不安与生涩,只是直露着一切。这一切快乐、痛苦、渴求、怨恨,它们的根系都是欲望,并最终汇入欲望的河流里。
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灵魂的那面镜子。我一次次问道,难道那素白衬衣、扎麻花辫的女子,深埋着头拉着旧手风琴默默做梦的羞涩,一去不返了么?
羞涩是可贵的。我之所以热爱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是因为这些音乐才包含了最纯粹的羞涩。听苗歌,歌声轻快飞过山头又在情人的吊脚楼外敛足,盘桓着低回着,诉说内心迟迟未发出的感叹;听维吾尔民歌;那声音的源头是来自大漠的荒凉,唱歌的人用鼓声和歌喉的苍茫、词句与情感的炽热来抵御荒凉,这是对生命与自然的羞涩;听蒙古歌谣,唱着刚出生的小羊,把不肯喂奶的母羊唱得内心柔软了,唱出了晶莹的泪珠;最让我倾心的还是彝族的海菜腔,飘忽不定,尽是善良灵秀的男女内心的吟咏与欢歌,蒙上了沉静素美的纱……没有丢失羞涩的民族,让我心生敬意与倾慕。
羞涩是质朴的,而质朴的品质在我们生活里稀缺。虽然我未曾事农桑,却常常渴望一个温厚纯良庄稼人那样的质朴与羞涩。对于羞涩的人,外部世界里种种功利的繁芜丛杂、根根攀攀令他不安,他只想着,哦,看这庄稼多高多壮实,都是我的双手耕作的,哦,此刻炊烟正在唤我回去,我应当回家。羞涩让人回归生命的本质,静好,朴实,真切自然。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面对心爱的人,羞涩的女子低垂下头,此刻内心奔涌如大海而嘴唇缄默;此刻她的羞涩让她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热恋、矜持与纯真,她读到自己内心的诗句。是的,羞涩就在你的体内,只对着你的灵魂,照见你灵魂的真相。有了这镜子,人才得以自知,才明了这人间的真情意,才坚定对生活的信念,恪守那易碎的脆弱的纯洁理想。没有羞涩或故作羞涩的人,就没有这面镜子,他看见的只能是自己生命虚无空洞的幻影。
作为灵魂的一面镜子,真正的羞涩绝非扭捏的造作、矫情的粉饰。它应当是一个远古的女子,正艰难地跋涉,在清晨醒来坐在山头,望见了前方的葱郁水草,被刚刚出生、圆满火红的太阳映热了脸颊,有微醉般的羞涩。羞涩是我们生命里的大气象,我祈望着它不再衰败也不会死灭,执拗地坚韧地活在这愈来愈拥挤的世界上。
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条概述“羞涩”有哪些特质。
“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灵魂的那面镜子。”这句话中的“几吨烟尘”指什么?这句话的意思你如何理解?
作者叙述学校搞话剧表演的一件小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羞涩”是“灵魂的镜子”,这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身处现代社会,你对此有何看法?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得什么,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 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根据文章的思路,指出下列短语所指的内容。
A.“无恶意的闲人”指:                   
B.“有恶意的闲人”指:
作者把人类历史比喻成什么?这反映他怎样的观点?
作者对“徒手请愿”赞同吗?为什么?(结合原文回答)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邂逅霍金
葛剑雄
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学人争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一则太忙,二则有自知之明,未必看得懂。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精神和业绩,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我知道霍金在剑桥大学,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7月15日下午,一位青年朋友约我一起去那家有百年历史 ORCHARD(果园)茶宝,走过剑河边时他告诉我,傍晚霍金常在这里散步,有时可以遇见他。于是霍金成了我们的话题,我问这位学西方哲学的博士生是否看过《时间简史》,他说看过,但也没看完。这使我颇感自慰,我的选择看来是明智 。
六时半,当我们从茶室回家又经过剑河边时,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完全一样。
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魁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
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霍金是不幸,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要不,凭着他的才华和毅力,他完全能为人类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
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更愿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样幸运。
从全文看,邂逅霍金前后作者的情感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阅读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说霍金是幸运的?请分条加以说明。
(2)文章结尾写了作者的期望,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