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赵野木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垛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⑥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
⑦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
1. |
第②段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你如何理解? |
2. |
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
3. |
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请结合文意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北朝书法资料尚未广泛传播时,我们对这个时段的创作风貌几乎茫然,不知其对后世的影响。直至这些民间之作忽地涌到眼前,才让人很清楚地看到大唐楷书完全可从北朝那里寻到根源。尤其是北齐、北周,许多作品已经开启了唐人楷书的先河,只不过民间之作缺乏创作链、传播机遇,终是底层之物。到了唐官僚文人手里就大不一样,譬如颜真卿,就很明显地受到北齐北周书风的熏染,只是在效法过程中,用笔更为细致准确,结构更为堂正庄重,模式更为稳定,于是更典型、更突出。天下人尽知颜真卿,却不详其出处何在,以为大家可以无中生有,是天纵之才。树必有根,水必有源。学文学艺,就是掌握其法,法是传承的,文人雅士需要,民间书手也需要,否则,就难以言说书写。民间有民间的法,民间与上层建筑离得很远,法也就有一定的界限。从“斜画紧结”转向“平画宽结”,北魏到北齐、北周,书风就出现了巨变。尽管无名姓,书写也无从看出秩序,形成不了一个人的创作程序,但法在每件作品里,可为后世效仿。初唐欧、虞、褚、薛四家之作,在北朝墓志造像记中可以找到极其相似的用笔和结体。譬如褚遂良、虞世南的运墨、间架、章法之笔调,都能在北朝书法中找到痕迹,而欧阳询、薛曜的坚硬、瘦劲、决断之神态,更可在北朝书法中察觉。可是,究竟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效仿过民间书法呢?他们自己没有提及,后人凡提及,也都归于取法王羲之。王氏固然彪炳千秋,却也不能挫笼笔法于万端,什么都挂在他身上,这是简单化了。明人刘基论道:“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这首诗的含意说得很清楚。书法学习通常会持抱某一名家,犹如当今守二王而不放,以为天下最佳、最合时风,而对于其所宗之范围关注甚少。加上古代名家对于民间书法的学习也无甚披露,甚至不愿表明学过民间书法,也就让人止于此了。民间书法是个汪洋大海,社会生活中缺乏条件、环境,然其才华智慧并不逊于官僚名家,所谓“道在瓦甓”,使人不可轻视,不可绕过。相对南朝,北朝书法为后人提供了难以估量的教益,如此之多的墓志、摩崖、造像记,让人感受到书法的风格多样、气息真淳。名书家不免有这样的习气,学而闭口不说,却要言必钟王。但是,痕迹是不可逃眼,不可逃心的,总有烙印留了下来。民间书法中的优秀之作全然可作范本,并不因地位低下而荒芜,诚如元人杨维桢所言:“出于闾夫鄙隶,非尽公卿大夫士之所可及。”
(选自《 光明日报 》,有删改)下列对“让人止于此”中“此”所指代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学习持抱某一名家 |
B.书法学习守二王而不放 |
C.古代名家无甚披露学过民间书法 |
D.古代名家不愿表明学过民间书法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在瓦甓”,汪洋大海般的北朝书法为后人尤其是唐朝楷书提供了难以估量的教益,不可轻视。 |
B.自立风标的古代书法家,再有天赋、才情,也不可能横空出世,突如其来,而必定以前人精华为根基,递进强大,更为典型。 |
C.刘基之诗告诉人们,学诗光学李杜诗篇是不够的,只有探寻到了风雅无穷之意,方能领略李杜之诗的绝妙。 |
D.民间书法自有其法,但 |
根据文本,概括“民间书法中的优秀之作全然可作范本”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 涛
①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
②早在汉代,就有“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这样的名句,将树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紧密联系起来。再早些,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③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熙熙攘攘,声嘶力竭。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时也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它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④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⑤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⑥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旱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么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帝王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常人和梯子在它脚下显得多么的渺小、卑微。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⑦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味儿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⑧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杨经历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⑨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寻常,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就只有这些了。
⑩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雄姿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觉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选文有删改)为什么说“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请概括说明。
第③段“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是什么?
第⑥段中加点词“本意”一词在文中指什么?
赏析文中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第⑩段划线句写到树和栽树人的关系,请根据上下文和你的生活体验来谈谈对此关系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挂枝儿,是明清时代的流行歌曲。它的全盛时代在明清,可它的历史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后人考证为渔娘曲的“吴蔡讴”,大约就是吴歌的原生状态。它虽然发源于吴地的水上人家,可从陆机的《吴趋行》和谢灵运的《会吟行》来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称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它不仅以清丽委婉的吴音引人入胜,还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
同其他民族一祥,汉族原本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唐代的踏歌,能在长安街上连唱带跳三天不息,这在白居易的诗中有很生动的描写。这种情况到宋代发生了改变。宋时,汉唐社会张扬的时代个性逐渐消失,人们从喜好劲歌狂舞而变得只能浅吟低唱。这种改变首先是因为理学兴起之后,崇天理、灭人欲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钳制。与此同时,宗族规章制度的完备,对人们的行为又加强了约束。另外,戏曲的兴起,艺术形式的更新,人们兴趣的转移,对此也不无影响。不过,醉心歌舞的盛况虽然有所改变,但作为人们宣泄情感的音乐,其蓬勃的生命力,仍在民间积蓄、流传。在江南一带,就孕育出许多艺术精品。众所周知,名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就从这里发源。享誉世界的十大金曲,有两首在中国,这就是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这两首金曲都产生在江南,它们在江南真是家弦户诵。
吴歌大多为情歌。万历时期的挂枝儿,百分之九十的作品是倾诉私情的,其中尤以表达女性的情爱为最,表现出女性挣脱枷锁的强烈冲动。明朝是提倡妇女守节最严酷的时代,然而就在这禁锢最严的时期,从吴歌中迸发出女性要求自主择偶的别样声浪。这些女性不畏众议,不为利诱,敢于走出家门,出了事自己承担。在吴歌里,被封建礼教长期压抑的人性,终于喷薄而出,。就连深锁寺院的尼姑、高龄的老妇,这些被禁锢最深的人群,都敢于冒人言之大不韪,为争取爱情亡命献身,这与正史宣扬的节烈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以吴歌的形式传播于乡间里巷,为妇孺童叟津津乐道。这说明民间社会并不都受统治阶级意识的控制,理学家灭人欲的思想在这里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情喻事,是明清之际的时尚,吴歌中的一些情歌亦是如此。它们以情为由头,或抨击时政,或把官府作为嘲弄的对象。万历王朝的首辅沈一贯曾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这种民间的异端言行,是对封建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的抵制和消解。
可以说,正是这一腔充满质朴人生感受的吴歌,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哺育了明清之际的异端思潮,显示了人文意识的觉醒。
(摘编自刘志琴的《吴歌与人文启蒙——重识江南小调》)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歌产生的时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它流传到明清时进入全盛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被人们广为传唱。 |
B.“吴蔡讴”清丽委婉,听起来引入人胜,于是,它在魏晋南北朝时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一种社交礼仪。 |
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钳制和完备的宗族规章制度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是汉唐张扬的时代个性在宋代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
D.产生于我国江南地区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不仅在当地家弦户诵,即使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源于吴地水上人家的渔娘曲“吴蔡讴”,一旦被改编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应该就不再具有原生吴歌的特点了。 |
B.汉族本来同其他民族一样能歌善舞,但从宋代开始,人们不能再像以前劲歌狂舞了,汉族的歌舞才能也逐渐不如其他民族了。 |
C.明代那些以大胆追求爱情为内容的吴歌被传播于乡间里巷并受到热烈欢迎,这说明民间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并不完全相同。 |
D.明清之际那些以情喻世的吴歌,作为不同于统治阶层的异端言行,对封建统治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必然会构成一些威胁。 |
联系文本,谈谈吴歌的价值和意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只取千灯一盏灯
乔忠延
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
千灯果然有灯。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上千盏了。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铸的,有铜制的。品类众多,造型各异,几乎每一盏灯都闪射着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
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土文化的辉泽。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下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是比他名气还要大的海瑞。这河流岂可小瞧!凝固的屋檐也不弱,他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渊明的后裔陶岘,有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陈先锋,还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精英,实属罕见。更罕见的是,明清以来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35人!
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是否千灯这方水土当真不凡?当真有千盏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我远道造访,莫非就是奔这智慧的明灯来的?其实不然。我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说和山西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园,同里的退思因相比也有差距、然而,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
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改名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社稷将倾,为了抵御外侵,他决心投笔从戎,抗击敌寇、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不背并离乡,远走北国。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决不屈膝为官。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著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作三位大儒。
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学说有多么缜密,如果缺少了独具慧眼的发现,缺少了照亮心灵的光色,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不要说他笔下那浩瀚的论著,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惊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我知道这不是他的原话,这话是梁启超为之合成的。他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时光逝去数百年了,我坐在书斋轻轻掀动《日知录》,当字行里跳出这段话时,眼睛竟亮得如电光闪射,神魂竟震撼得如惊雷炸响!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补的天是仁爱的苍穹,道德的星空。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是的,仁爱是天,一旦失去仁爱,人和兽还有何种差别?若是世道真的沦为“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那可是最为恐怖的灾难啊!这灾难不是天塌,其危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要免除这人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顾炎武已明确指出:“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民风和洽,才会其乐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目的美景。
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的思想明灯!
我在千灯的清流秀水边徘徊,我在千灯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寻访的就是顾炎武这盏明灯、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题目中“千灯”一词有什么含义?
联系上下文,分析第四段中划线句有何作用。
第三段中,作者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合文本内容,谈谈文章结尾“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文中说:“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是免除人为的天塌地陷的良策。你是否认同?请联系现实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建构主义学者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三点:(1)知识不是对外在世界的真实摹写,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设,因此,它必将随着人们的认识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得到升华和改写;(2)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3)在个体经验建构过程中,为了适应不断扩展的经验,个体的图式不断进化,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这种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这些观点充分指出了生成与建构是知识的本质特征。
我们正在由牛顿式的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前者以简单、稳定、永恒为特征,后者以复杂、混沌、有限为特征。相应地,传统知识观视知识为现实的客观反映,是封闭的、稳定的、是可以从外部加以研究的意义系统,因而是“符合论”式的知识真理观;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视知识为动态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的系统,研究者并非在知识之外旁观它,而是本身即处在这一系统之中,通过其交往实践来把我它。知识与认识主体是密切相关的,是认识主体通过与客体、与其他主体在互动中逐渐建构生成的。就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本身来说,是随着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发展的,不存在所谓的绝对客观的知识。同时,知识对个体而言也是不断生成与变化的。如对小学生来说,水是无色无味的,而对中学生来说,水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结合,这里很难说哪一种关于水的知识是“绝对正确”的,因为认识主体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不同的交往实践活动,所以知识有不同的生成建构方式。
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人类长期认识事物的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独立于学习者之外的,与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和经验无关,学习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认识、掌握知识。而后现代知识观则认为知识不仅是客观的、公共的,更是个人的,因此它存在于每个个体的“心”中。对同一种现象,每个人都有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解,并因此建构了对事实的不同认识。波兰尼充分看到了知识的个体性,他提出了知识的两种分类:“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可言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默会知识。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的知识观视知识为现实的客观反映,是封闭的、稳定的,学习者的主要任务就只是认识知识、掌握知识。 |
B.对知识的本质认识,由“绝对真理”转向“生成建构”,这就意味着知识跟认识主体的认知方式和经验有关。 |
C.知识的“个体性”,意味着需要对学习者的个体经验有更多关注,因为每个人对事物都有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 |
D.波兰尼所谓的“默会知识”是独立于学习者之外的,通常状况下不能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 |
下列事例不能说明“生成”与“建构是知识的本质特征”这种观点的一项是()
A.幼儿园的孩子认为月亮是一只金黄色的小船,读了中学后他会说月亮是地球的卫星。 |
B.语文课本上的经典作品常读常新,这些作品是生活的客观反映,体现一个时代的真知。 |
C.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会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想方设法促动学生对知识的体验。 |
D.高中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效果会更好。 |
简要概括“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三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