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赵野木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垛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⑥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

⑦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

1.

第②段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你如何理解?

2.

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

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请结合文意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乱世中的美神(有删改)
梁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①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②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诗作宛然可见她迷人的风姿。
B.读李清照的词要善于解读她的“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都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愁”。
C.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但她也写过一些比较豪放、意境开阔的词作,比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D.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容颜的美、自信的美,心灵的美,更在于才藻的美、独立不迁的美。

E、国家不幸诗人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
联系原文,请用几个词(或短语)概括出“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愁”的内涵。(3分)
文章第二次提到那个“孙姓女子”,是否重复?请结合具体语言环境逐一分析
(1)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反衬手法,请写出其中两处。(2分)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乔布斯: 用“禅”改变世界
没有人可以选择命运,乔布斯同样如此。他在生下不久就被父母送给别人收养,尽管养父母非常爱这个孩子,但是家境的困窘还是让乔布斯感到生存的压力。
乔布斯不是一个美国社会公认的“优秀”的孩子。他的个性也不合群,他的一位同学曾经这样描述乔布斯:他是一个孤单的、爱哭的男孩。所幸的是,乔布斯对电子产品有着非凡的兴趣,而且他会非常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以至于母亲要叫醒他,必须要用铅笔戳他的脑袋。
乔布斯高中毕业后选择了一家自己喜欢的大学——俄勒冈的里德学院,为此父母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为他凑齐了学费。但是乔布斯不到一年就离开了学校。因为“已经看不到其中的价值所在”。他喜欢嬉皮士,喜欢听鲍勃·迪伦的民谣和披头士的摇滚,和狐朋狗友一起酗酒、吸大麻……乔布斯恣意放纵自己,以为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然而这些没能让他真正“解脱”。最终乔布斯发现,有些东西永远是无法改变的,比如自己的出身、兴趣、生存的社会以及必然走向的死亡。世界并不属于他,他需要学着去适应世界。
在里德大学,乔布斯接触到了佛教里的禅宗,为之深深着迷。禅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禅宗认为“一切方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禅宗“明心见性”的哲学帮助乔布斯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并从中汲取力量。2003年,乔布斯的事业正处于巅峰状态,却被检查出患有胰腺癌,其后虽然治愈,但是屡次休假,经常受到健康问题的困扰。但是面对死亡,乔布斯却从禅宗中得到顿悟:“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发明。它将旧的清除以便给新的让路。”并因此告诫年轻人:“你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将他们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和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还有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纵观乔布斯重回苹果之后推出的一系列产品,iMac、iPod、iPhone、iPad等,共同的也是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简约。最直观的外观、最简单的操控方式、最直指人心的功能设计……这些都让苹果产品的用户为之疯狂。而主宰这样的设计方案的,不是所谓的市场调研或者消费者的意见,而是乔布斯的精神世界。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点评乔布斯“做了经典的减法”,也证明了乔布斯从禅宗中得到的简约理念。“我相信乔布斯花了很多时间在内省,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只不过他可能不愿意讲出来。”“我想乔布斯在做产品上有一种哲学的高度,他真的能够做取舍。”
在内心里,乔布斯却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乔布斯每天清晨醒来时,总是会问自己:“假如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我应该做什么?”是的,乔布斯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对他自己而言最有意义的事情,那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他的态度简单而坚定“No”。乔布斯在经历过死亡威胁之后,悟道:“如果佛祖保佑我重获健康,我将用余生去从事造福世人的伟大工作。”
正是抱有如此热烈的理想,乔布斯才没有在禅中沉醉,他将参禅视为一种途径,通过禅找到造福世人的方法。这又和佛教“慈悲”的说法不谋而合。所以乔布斯的佛教信仰不是“小乘”,而是“大乘”,他能由己及人,他比消费者更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在事业上,乔布斯制造了无数的敌人。在苹果公司,除现任CEO蒂姆·库克之外,历任CEO都是他的敌人。他将自己视为苹果的拥有者,不允许其他人对他的决策提出异议。乔布斯之前,苹果历史上有五位CEO,没有一位在苹果善终。
早年的乔布斯就是这样,他从来不是一个维持平衡的人,而从来都是打破平衡的人。跟他一起工作生活过的人都难免会受到伤害,而这样的做法显然与“禅”背道而驰。
正如美国作家杰弗里·扬和威廉·西蒙在其著作《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所言,乔布斯“在被自己开创的公司赶出去之后,在‘荒野’之中整整待了15年,在他重新回来的时候,他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转变。”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赠给毕业生这样一句话:“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显然,一向自命不凡的乔布斯也意识到“foolish”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力量的局限性,而更愿意与其他人合作。
正是在新的开放理念下,乔布斯领导的苹果真正将影响力扩展到全世界。乔布斯曾经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是的,乔布斯的确改变了世界,不过不是用他的霸道和专横,而是合作与开放。这也说明他对“禅”的领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禅改变了乔布斯,而乔布斯则通过禅改变了世界。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乔布斯在里德大学接触到了禅宗,他从中明白必须依靠自己的本心去探寻生命的意义,不能盲目附和跟从别人的意见。
B.乔布斯在经历过死亡威胁之后,顿悟并沉醉于参禅中,通过禅找到造福世人的方法。因而,他能由己及人,他比消费者更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C.在被自己开创的公司赶出后,乔布斯用了15年时间深入感悟“禅”,顺应了“禅”的精神,内心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转变。
D.iMac、iPod、iPhone、iPad等产品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不仅仅靠详尽的市场调查,更要靠乔布斯的精神世界。

E.本文通过记叙乔布斯对禅宗理论逐步深入的研究,展现了他人生中的多次重要转变,揭示了乔布斯获取重大成功的原因。
如何用“禅”改变世界是本文写作的重点,作者为何还要花费不少笔墨来叙述他的成长经历呢?
请结合文本,谈谈 “禅宗”对乔布斯产生了哪些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纯文学的晴雨表
从今年的“茅奖”看,集中投射了“纯文学”的现状,既投射了它的优势和长处,也投射了它的局限和困难。
莫言的《蛙》通过一个中国本土年轻作者和一位日本名作家通信的方式,透过主观的折射穿透了中国社会和人性的复杂,其中独特的想象力和冷静的观察都有形式的实验的支撑。刘震云也是代表性的作家,《一句顶一万句》通过漫长历史中个体之间交流和沟通的经验的观察和思考,穿透了人类交流的复杂性,很值得一读。刘醒龙的《天行者》则以写实的方式,真切地描述了乡村民办教师的生活,延续和扩展了他的早期名作《凤凰琴》的主题,对于乡村社会的当下风貌也有生动刻画。毕飞宇的《推拿》通过写盲人来探究人类的感觉和生命的感受,也有其独到之处。这些作品都反映了“纯文学”对于阅读的丰富性的贡献,体现了“纯文学”的价值。
由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纯文学”的基本形态,也就是80年代以来,“形式”探索和“心理”描写的成果与写实主义基本结构的“混合”风格才是“纯文学”的主流。“纯文学”受到赞赏和好评的多数是定型在这样的表现方式上的作品。这几部获奖作品都体现了这种风格。这其实是今天市场环境下“纯文学”的自身定位所决定的。
从总体上看,这次评奖大体反映了“纯文学”的现状。透过这些现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获奖作家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而“纯文学”为公众所知的代表性作家也屈指可数。从“70后”开始,除了葛亮等少数作者,纯文学尚未出现具有分量的代表性作家。“80后”作者或在青春文学领域,或进入网络文学,与纯文学的整个机制脱节。后继乏人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其次,这些获奖作品仍然是延续了传统的“纯文学”写农村的长处,说明“纯文学”在表现不同生活方面的困难,“纯文学”的表达仍然难以有更加深广的表现力和想象力。第三,“纯文学”如何在它相对稳定的“小众”读者之外,能够让更多读者了解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但只有更多人了解和阅读,才可能永续发展。(选自2011年《南风窗》中张颐武《焦虑的“纯文学”》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蛙》通过作者年轻时和一位日本名作家通信的方式,透过主观的折射穿透了中国社会和人性的复杂。
B.《一句顶一万句》通过对历史中个体之间交流和沟通的经验的观察和思考,穿透了人类交流的复杂性。
C.《天行者》延续和扩展了名作《凤凰琴》的主题,以写实的方式对于乡村社会的当下风貌有生动刻画。
D.毕飞宇的《推拿》通过写盲人来探究人类的感觉和生命的感受,有其独到之处,体现了纯文学的价值。

依据文本下列对“纯文学”的现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的“纯文学”既有它的优势和长处,也有它的局限和困难。
B.今天“纯文学” 受到赞赏都是定型在“混合”风格这上的作品。
C.今天“纯文学”的混合风格是市场环境下它的自身定位所决定的。
D.“纯文学”的读者尚少,只有更多人了解和阅读,才能永续发展。

根据选文中的内容简要说说“纯文学”的局限和困难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小题。
汤显祖的理想王国
杨晓光
他是戏剧家。一部水墨流香的《临川四梦》自问世起,便注定要惊世骇俗,成为传世经典。
他是文学家。几百篇的诗文,或柔美,或铿锵。这些笔墨交织而成的华彩乐章诠释了一位真正的文人的千古风流。
他还是一位受人爱戴的好官。他不附权贵,爱民如子,用理想支撑起自己的信仰大厦。
他,就是被后人誉为与莎士比亚比肩的汤显祖。
公元1550年,汤显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少年聪慧,五岁就能毫不费力地对对子,十二岁即会作诗,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五岁就有了自己的诗集,正所谓“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不到三十岁,汤显祖文才已名播天下。
二十六岁那年,怀揣着理想抱负的汤显祖从抚州出发,踏上了前往南京国子监游学的道路。对汤显祖而言,这是一段“一汪春水漾华年”的欢乐时光。烛光摇曳的开元寺里有他纵谈古今的身影,波光点点的水阳江上有他摇荡小船的欢情。醉里唱歌踏舞,月下赋诗赠答。此时的汤显祖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蟾宫折桂之门仿佛已为他洞开。
然而汤显祖没有想到,此时跟随整个明代社会一起堕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朽不堪,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万历五年、八年两次会试,当朝炙手可热的首辅张居正为了遍招海内名士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也为使自己的儿子在进士考试中名列前茅,先后两次派人拉拢汤显祖,声言只要肯同他合作,就让他高中状元。年轻的汤显祖,此时只要轻轻点一下头,前程便是一片光明。
取得功名,是那个时代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夙愿!然而,面对这一巨大的诱惑,汤显祖没有低下高傲的头。在名利面前,他宁愿斩断浮华也要洁身自好。结果可想而知,在张居正当权的岁月里,汤显祖两次会试,两次落第。可倔犟的他从未感到后悔。直到张居正死后,汤显祖才考中进士。但是他的凛然正气又让他与平步青云的政坛之路擦肩而过。
公元1593年3月,春雨潇潇。通往浙江西南部的山路上,匆匆走来几名男子,走在最前面的就是贬官两年后由于政令调整而调任遂昌知县的汤显祖。经过十几年的宦海沉浮,汤显祖早已认清了官场的腐败,但这并没有泯灭他托庇功名,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小小的遂昌山城,满目云海树烟,四周层峦叠嶂。一年四季,姹紫嫣红,橙黄橘绿。不过,景色虽美,却因其地处浙西南山区,交通不便,地少田薄,赋寡民稀,乃至于“学舍、仓庾、城垣等作俱废”,“殆不成县”。面对这一切,汤显祖没有丝毫的退却!他满怀着一腔爱国忧民的热情,要把这座美丽却贫瘠的小城作为实现政治抱负和改革吏治的实验地。
他推行教育,捐资励学。走马上任的第三天,汤显祖就实地察看教育设施。展现眼前的是,惟一的县学讲堂破败不堪,学生无所诵读,习射没有场地。兴县先兴教育。重建书院和射堂成了当务之急。经费不足,他把自己的俸银先捐献出来。五月破土动工,六月射堂建成,八月学舍落成,他亲自取名“相圃书院”,遂昌县也由此有了历史上第一所正式学校。在这里,常常可以看到他给学生授课并和师生共同讨论的身影。昔日破败的讲堂里,重新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他力行生产,奖励农事。他常常巡视山野村头,与采桑采茶耕作者为友,和他们亲切交谈,同食同饮。他努力减轻百姓的徭役,“缓征赋税”,并对朝廷搜刮民脂民膏的矿税进行抵制。汤显祖在遂昌苦干了五年,昔日的僻瘠之地很快兴旺起来。
1598年,又一个春雨潇潇的季节。看透了朝政腐败的汤显祖,决意弃官而去。消息传到遂昌,老百姓自发整装北上,苦苦挽留这位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好官。扬州码头,汤显祖挥泪写下“富贵年华逝不还,吏民何用泣江关。清朝拂绶瞧行李,稚子牵船云水间”的诗句,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辞官回家的汤显祖,潜心创作他的“临川四梦”。此时的汤显祖,虽已是一介平民,但仍念念不忘“山也清、水也清、官也清、吏也清”的社会理想。他满怀激情地将这个理想写入了一个个的“美梦”,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美丽画卷。
尽管汤显祖所处的黄昏时代最终无法让他的理想变成现实,但凝聚在他众多作品中的思想,以及他所坚守的信念,依旧穿越漫长的岁月时空,呈现出摄人心魄的美丽。四百年过去了,汤显祖的“美梦”,依然持续地温暖着我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04月25日,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调任遂昌知县的汤显祖并没有完全认清官场的腐败,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遂昌采取了一系列利民措施,如“推行教育、捐资励学””“力行生产,奖励农事”等。
B.“他满怀激情地将这个理想写入了一个个的‘美梦’”,“ 汤显祖的“美梦”,依然持续地温暖着我们”,两个句子中“美梦”,含义完全相同。
C.“这些笔墨交织而成的华彩乐章诠释了一位真正的文人的千古风流”一句的意思是汤显祖的诗文是精彩的,体现了汤显祖作为一位流传千古的文人的才华。
D.年轻的汤显祖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对蟾宫折桂充满信心,他绝对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成为上层统治集团谋求私利的牺牲品。

E.炙手可热的首辅张居正死后,科举考试的风气得以转变,汤显祖也得以考中进士,但他的凛然正气又让他屡屡失去被提拔重用的良机。
文章主体部分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汤显祖的事迹?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汤显祖的人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鸡缸
孙犁
我家住宅后面就是南市,解放初期,那里的街道两旁,有很多小摊。每到晚上没事,我好到那里逛逛,有时也买几件旧货,价钱都是很便宜的。
有一次,我买了两个磁缸,磁很厚很白,上面是五彩人物、花卉,最下面还有几只雄鸡,釉色非常鲜艳。可能是用来装茶叶或糖果的,个儿很不小,我从南市抱回家中,还累得出了一身汗。抱回来,也没有多少用途,我就在里面放小米、绿豆。
“文化大革命”期间,此物和别的一些磁器被抄走,传说我家有廿多件古董,这自然是其中之一。关于书,我心里是有底的,说有这么多古董,我却没有精神准备。这些磁器都是小贩们当做破烂买来的,我掏一元钱买一件,他们还算是遇到了大头。现在适逢其会,居然上升为古董,我心里有些奇怪。
这当然也是有人揭发的。我们住的是个大杂院,门口有个传达室。其中值班的,有个姓钱的老头,长年穿黑布服,叼着铜烟袋,不好说话,对人很是谦恭。既然是传达,当然也出入我的住室,见到了我的用具和陈设。此人造反以后,态度大变,常常对着我们住的台阶,大吐其痰。不过当时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是时代的自然点缀,我也不以为意,我个人是同他没有恩怨的。
冬季,我到了干校,属于牛鬼蛇神。这个姓钱的,作为“革命群众”,不久也到干校去了。有一天,他指挥着我们几个人,在院里弄煤,态度非常专横霸道。忽然,有一个同伴对他说:
“钱某某,你是什么人?你原是劝业场二楼的一个古董商,专门坑害人,隐瞒身份,混入机关。你和我们一样是牛鬼蛇神,不要在那里指手画脚的了,快脱了大衣,和我们一起干活!”
当时,我真为这位棚友捏一把汗。谁知这个姓钱的,听了以后,脸色惨白,立刻一转身,灰溜溜地钻进屋子里去了,以后再也不来领导我们。他虽然并没有从此就划入我们这个阶层,同我们去住一个棚子,但这件事,颇使我们扬眉吐气于一时,很觉得开心。
后来我想,一个古董商人,解放以后,变成了传达,内心对共产党当然是仇恨的,也就无怪对进城干部是这样的态度了。他向上级谎报我家有多少古董,也就是自然可信的了。
过了几年,书籍和磁器都发还了。书籍丢失了一些,并有几部被人评为“珍贵”,劝我“捐献国家”。磁器却一件没丢,也没人劝我捐献,可见都是不入流品,也不惹人喜爱的。
我把这些瓶瓶罐罐,堆放在屋子的一个角落里。一年夏天,忽然在一个破花瓶里,发现了一只死耗子,颇使人恶心。我把耗子倒出来,把花瓶送给了帮我做饭的妇女。
这两个磁缸,我用它腌上了鸡蛋,放在厨房里。烟熏火燎,满是尘土油垢,面目皆非了。
时间过得真快,又过了几年。国家实行开放政策,与外国通商往来,旧磁器旧文物,都大涨其价,尤其日本人敢掏大价钱。那位妇女,消息灵通,把那只花瓶送到委托店论价,竟给十五元。还说,如果不是把人头磨损了一些,可以卖到二十元。她喜出望外,更有惜售之心,又抱回家去了。并好意地来通知我说:
“大叔,你那两个缸子,不要用它腌鸡蛋了,多么可惜呀,这可能是古董。我给你刷刷,拿到委托店去卖了吧。”
我未置可否。但也觉得,值此旧磁器短缺之时,派以如此用场,也未免太委屈它们了。今日无事,把鸡蛋倒到别的罐子里,用温水把它们洗了洗,陈于几案。磁缸容光焕发,花鸟像活了一样。使我不由得有一种感慨,就像从风尘里,识拔了稀世奇材,顿然把它们安置在庙堂之上了。看了看缸底,还有朱红双行款:大清光绪年制。
还查了一本有关磁器的书,这种形制的东西,好像叫作鸡缸。
这不是古董是什么!对着它们欣赏之余,因有韵文之作,其辞曰:
绘者覃精,制者兢兢,锻炼成器,希延年用。瓦全玉碎,天道难凭。未委泥沙,已成古董。茫茫一生,与磁器同。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选自孙犁《芸斋小说》)
注:①孙犁: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家之一,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他的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代表作《澹定集》《耕堂序跋》。②文革中,一些人被错误定性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等,统称为“牛鬼蛇神”,其中一部分人被迫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③覃:深。
下面关于文章的解说,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家以辛辣的笔触写出了钱姓老头文革前后的沉沦变化,他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企图在政治、经济上大捞一把,借助某种契机扶摇直上,占据一定职位便作威作福。
B.本文以小见大,通过鸡缸这个小物件折射出十年风雨跌宕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文革现实中的痛苦和丑陋、人性的渺小和卑劣。
C.作者对做饭妇女劝其卖掉磁缸的建议“未加可否”,因为当时作者认为自己的瓷器不是古董,卖掉也换不来几个钱。
D.小说以物衬人,表明“特殊年代”的客观现实原因定会使人与物具有相同的命运,同时也在呼唤美好和光明。

E.本文语言之美在于简易平淡,用较少的字,使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情意和状态返璞归真,字简而情深,文尽而意远。
简析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哪几方面的作用。
简要概括“姓钱的老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该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小说末尾说“茫茫一生,与磁器同”,作者一生与此件瓷器有什么相同之处?根据作者的人生沉浮,谈谈个人发展与社会时代环境的关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