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未婚妻
(法) 奥 杜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子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我犹豫了好一会儿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来把它们从这里拿开。" 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我坐下以后,坐在我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否他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
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们表达他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客都留心倾听,他们似乎听了之后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
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样办?"
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个难看的妻子。"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腓力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
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唉!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兴。"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你使我非常喜欢。假使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后,对农民夫妇说:
"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往凳子里边一坐,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
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便拿出一块煎饼。她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我不知怎样辞谢才好,只得采用夸大的方法,把伤风说成发烧,她才把这块煎饼放进篮子的底层。
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我看到这一对好人一心只想爱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时,自己因不是他们的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的爱情使自己觉得多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
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
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
我看到一个身材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时,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吻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
他们在前面走着,我在后面跟着。
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
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去雇一辆车子。
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时,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着人群走了。"
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一定是很幸福的。
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每一条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的我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
(选自《世界名人散文精华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有删改)
"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文字对农民夫妇的描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对深化作品主题有何意义?
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民间组织员工福利状况调查
2006年12月,我国正式注册的民间组织接近32万家,从业人员300万。到今年10月31日,民间组织专职人员已达425万。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基金会工作人员使用的都是国家行政或事业编制,经费由政府下发。1991年后,才开始逐步使用社会团体编制。现在有的基金会尽管使用事业编制,但其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也全部由基金会自行承担,如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有21名专职工作人员,虽然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即将申请下来,但管理上依然采用劳动合同制,所有员工福利均由基金会自己承担。
民间组织的特点是民间性、自愿性、公益性和非盈利性,我国民间组织有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按照国际规则,国际上的民间组织(NGO)工作人员一般都是由志愿者发展而来的,慢慢过渡到全职人员,从业人员的福利和保险一般是社会统一负担,其本身参与NGO工作的志愿特点比较明显,不存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也就是说,并不把在NGO从业当成“饭碗”来看待。
国内的民间组织发展与国际NGO有很大不同,社会各层面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到民间组织就业,并称这为“非主流就业”,从业者也把这种就业当成谋求自身利益和发展的途径,这就有悖于公益组织的志愿特性。尽管一些基金会希望人们不要把志愿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但客观上,许多人还是把为基金会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因为基金会工作获得的补贴是他们惟一经济来源。在现在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许多人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无奈之下放弃应有的权利。他们为民间组织工作,却没有正式的编制、没有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甚至一部分人没有劳动合同。
根据北京市社团编制处处长殷邯雪向《公益时报》提供的数据计算,北京平均每个社团仅有0.62个编制,也就是说北京的大部分民间组织工作人员没有编制。有一个助学项目办公室,有工作人员13个。这13人中,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只有5人,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都是非正式员工。
殷邯雪表示,民间组织不为员工申请编制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成本的考虑:给员工申请编制,就得为他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这样机构本来紧张的经费支出就更高了。我国民间组织尚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国家层面对于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也并不明确。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管理不规范的现状,与民间组织自身发展程度紧密相连,特别是该机构的经济状况。“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组织,自身有能力承担相关费用,但就是不给工作人员应有的待遇。”殷邯雪说。
给正式编制就要付出相应成本,而与此对应的是,民间组织又是大量需要工作人员的。正如殷邯雪所说,非营利组织的生命力就是做活动和项目,人员充足,项目活动做得好,社会效益好,才能吸引更多的捐赠。
“公益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成本不应该由公益组织自己来承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绩效评估研究室副主任袁娟在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说。而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培锋则认为,如果一个人与一个机构,形成事实劳动关系,那么该机构就应该为这个人缴纳相应的保险。
袁娟表示,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有赖于全民保障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不应该遗漏民间组织工作领域。政府已经看到了公益性民间组织的特殊性,民政部已经设立了促进民间组织发展的专项基金,部分地方政府更是走在培育民间组织发展的前沿,主动用政府财政补贴民间组织,在现有人力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全力保障从业人员利益。
“这是一个好的方向。”袁娟说,“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保问题也应该纳入政府采购服务的资金中,毕竟,尽可能减少民间组织善款的内耗,充分发挥公益性特点,才是民间组织走向壮大的出路。”
(节选自2007年12月18日《公益时报》)
1.国内与国外民间组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
2.国内民间组织员工福利得不到保障的原因有哪些?
答:
3.举例法是新闻调查常用的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个例子?其作用是什么?
答:
4.对于“民间组织员工社会保险是否应该由民间组织自己承担”这个问题,袁娟和刘培锋有不同的观点。你支持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雨中游曲江
褚向群
身居西安,早就知道曲江遗址公园对外开放,但一直无暇前往。2008年11月中旬的一个假日,偕妻趁着濛濛细雨初游曲江。
曲江,因其与唐诗的不解渊源及其鼎盛于唐而在中国享有盛名。“曲江流饮”更是一个因有曲江而流传至今的典故。那种心情的惬意和欢畅的场景,当然是盛世下的民乐图,也是现今知识分子梦想的生活状态。
曲江本是一处天然水池,唐诗人王棨在《曲江池赋》中有精到的描述:“帝里佳境,咸京旧池。远取曲江之号,近侔灵沼之规。”原来,早在秦时,曲江就已存在,时称“隑洲”。汉时,在此扩建离宫,称作“宜春苑”。汉武帝刘彻十分喜爱曲江一带的景色,疏浚曲江水域,使水面得以扩展,因其河岸曲折,形似广陵(今扬州)之江,曲江至此得名。隋初,建大兴都城,曲江被扩充为都城的一部分,因为水盛芙蓉多,也称芙蓉池。唐承隋制,在大兴城基础上建唐长安城,曲江成为寻常百姓的玩乐之地。
曲江水源有两处,一是曲江中的泉水,在汉代已开始利用,故唐人有“汉武泉声落御沟”的诗句,可惜泉水早已不在;另一处是开元年间修造的黄渠。此渠是从今日终南山大峪引水沿少陵原侧西北流,经过“鲍陂”村大水池后再西北流,从曲江南岸和东南岸两水口注入。考古发现,当时的曲江水域面积约为70万平方米,池底淤泥层厚约2.8米,可见当时浩渺之状。唐诗对此有形象的描述:“泉声遍野入芳洲,拥沫吹花草上流。”现在的水源从秦岭黑水河引入,大致线路与古时基本相当,当然走的都是暗渠了。
唐时的曲江,一半在城内,一半在城外,跨原带隰,湖波连延,自然风光十分秀丽。“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是唐代诗圣杜甫对曲江风光的迷人描摹;“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是诗人心灵与景致的交融感悟。曲江平时已是风光无限,若遇节日或盛典,就有了“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的繁华与热闹。开放的官府还鼓励商贩到这里摆摊售货,更为艳丽雍容的曲江添加了民俗的色彩。此时,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观赏曲江的优美景色,还伴有音曲歌唱、珍馐美味,真个是“雕轩绣轮,合合沓沓,殷殷辚辚。翠亘千家之幄,香凝数里之尘”。
曲江因为常常举办国家的文化活动而盛名。唐时,进士及第都要先在大雁塔下题名,再到曲江或杏园宴饮。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试进士,竟然以“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为题。国试以曲江为题,足见曲江在当时的显赫地位。
曲江也是天下士子的圣地。群贤毕至,才俊汇集,曲江以其特有的韵味,成为诗人展示才华的舞台。据统计,在《全唐诗》中收录的五百多位著名诗人中,有一半多曾在曲江留下足迹。脍炙人口的诗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46岁的孟郊进士及第后,跨马戴花巡游曲江的生动写实。该诗至今仍被后人频频援用,借以表达欣喜欲狂的心情,可谓千古名诗了。
虽是寒冬败柳之时,漫步在曲江池边,但见白鹅凫碧波,绿水曳蒹葭,千树万叶依然风情万种。其如画景色令人陶醉,其一石一木使人浮想联翩,其文化韵味使得曲江妩媚多姿。
细雨中的曲江处处显现着诗情画意,使人不能不想到唐诗曲江。所谓唐诗曲江是指唐诗以皇家园林和曲江为依托,铸就盛唐文化与民俗相生相盛、历时三百年而不衰的文化现象。曲江成为诗人寄托情思的最佳载体,在于曲江以其独特的四时景致、宗教文化和节庆及世俗风情等,为诗人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创作素材;唐诗则赋予曲江厚重多彩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了曲江的繁荣和兴盛。在笔者看来,唐诗与曲江水乳交融、交相辉映的文化现象,到底是诗歌造就了曲江,还是曲江兴盛了诗歌,这个命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倒是其中蕴含的治国话题,值得今人好好体味。
出得门来,细雨渐停。雨后的曲江清丽怡人,街道两边的高楼默然耸立,街头行人寥寥,红绿灯寂然明灭,车辆行止有序,游人皆如绅士般彬彬有礼。没有人头攒动的聒噪,也没有商店叫卖的喧嚣,寂静中显现的是自信与平和,雍容与富足,恍如进入欧洲城市。遂想起王棨在《曲江池赋》中精彩的论述:“曷若轮蹄辐辏,贵贱雷同,有以见西部之盛,又以见上国之雄。”笔者顿悟:曲江之所以令人遐思连绵,除了景色之秀美外,更令人神往的当是当年官民共享盛世的融洽和谐,国富民乐的怡然心态。
(选自2008·12·23西安晚报)副刊,有改动)
1.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文中句子的含意。
(1)“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是诗人心灵与景致的交融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江也是天下士子的圣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曲江流饮(1)“是盛世下的民乐图”,(2)“也是现今知识分子梦想的生活状态”?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一篇记游散文,不重点记游却大段叙写曲江的历史和唐代曲江人文,然后才写曲江的现在,其构思手法和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唐诗,文章倒数第2段还阐释了唐诗与曲江的关系,同时又说“其中蕴含的治国话题,值得今人好好体味”,(1)“其中”指代什么?(2)根据原文你体味出其中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6.本文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寥寥数笔,便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人物的心情。请就此选取一例,作简要赏析。
17.本文的题目“目送”,有实指和虚指两层含义。请根据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18.本文可分为写母子和写父女两大部分,作者叙事极为简洁,但第9段和第16段完全相同,一字不差。有人认为,既然这两段中已经用了“父女母子”的说法,就可以针对两个部分来议论,没有必要重复,不如删去第9段。对此,你是怎样看的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春天的速度
徐迅
昨夜下了一场小雨,早晨起来一看,远远近近的土地都绽出了莹莹的新绿,门口的桃树也打起了花蕾,爽目得很。贪婪地跑到外面呼吸了一口空气,忽然就想起朱自清关于春姑娘的说法,这群可爱的小姑娘,驾着自然的辇车,雀跃着来到了我们中间。
春天的到来就是这样出乎我们的意料。门前的一棵枯树,前天心里还疑心它是否成活,今天就盈注了勃勃的生机;昨天塘里的一泓死水,早上却盎然漾起了涟漪……相比较其它的季节,春天的速度真是很快。是那“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节拍,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欣喜。苏东坡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先知的岂止是“鸭”,真正体会到春天速度的应该是风,是花,是草,是人的心情……
春天的风似乎抽出了那冰冷的刺,变得柔和、流畅起来。轻轻地梳理,就飘逸起千万缕秀发,暄软得像一团云絮,既没有夏季风的燥热,也没有冬天北风呼啸着的坚硬,叫人感觉如一只懒散的小猫伸出的小爪,挠得人痒痒。那速度均匀而敏捷。体现在花花草草上,春天的速度又更加异常,像是一位急不可耐的“催生婆”,省却了“十月怀胎”的过程,在一夜之间就分娩出鲜活的生命。枯草衰叶,一下子就有了水灵灵的生意,有了绿,有了芽,有了蓓蕾,很快就有了肆意疯长的绿叶,有了怒放的鲜花,有了一日比一日更甚的蓬勃的生命气象。由于速度的原因,也让人体会不出它们的腼腆、局促。相反,越发变得局促起来的却是我们自己。
鸟也是那时候陡然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一整个冬天,除了几只饥饿的麻雀和令人讨厌的乌鸦外,很少见到鸟。但这时候,所有的鸟突然间都冒了出来。它们心情莫名其妙地愉快,一个个迈着轻快的步彳戈,沉湎在春风里,几只、几十只地蹦跳在树枝上,错落起来,就像划出了一条五线谱,演奏起春天的大合唱。几只小鸟吱吱地站在屋顶上,唧唧喳喳的,说话的速度也变得很快。
春水泛滥,这是春天的另一种更快的速度。它积蓄在一口池塘里,不知怎么就贮存了那么大的力量,几天就将池塘里的水涨得满满的,春心迷荡;它明净而飞快地奔泻在溪流里。急溜溜的,像是要赶赴春天的一场宴会。如果它奔流在大江里,那速度就快得有些凶猛的意味了。后来连它自己也控制不住。它奔腾,它咆哮,它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最后它自己也被这种速度吓坏了。于是哭天喊地,泛滥成灾——江河里的水是经常缺乏节制的东西。
对于春天,人们一般都沉迷在一片美丽妖娆的景象之中,习惯上看到的是小麦的生长,却无心关注它拔节的速度;看到繁花满地,春风荡漾,收获的也是一大把喜悦的心情,最多也只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转意——生活给人展示的往往都是这种表面上的假相,春天真实的速度反而被掩盖住了。因此在春天,人们的生活一开始就运行在错误的轨道上。看上去春天很美丽,很圆满,但那凶猛的水却一下子就冲垮了我们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大堤。这就是我们不愿、却不得不经常看到的事实。
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许多人对此充满了信念,其实撇开理性,雪莱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
春天的速度。西安八校联考4月
14.文章第四段,作者运用了几个表现速度的词语,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5.作者说“因此在春天,人们的生活一开始就运行在错误的轨道上。”联系上下文说说“错误的轨道”的含义。
16.这篇文章写景形象而生动,请你选择感触最深的一处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
17.“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诗蕴含了怎样的理趣?本文作者为什么说“撇开理性,雪莱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春天的速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8-20题。
走失在纳西文字中
张富遐
①与丽江古城的邂逅是在薄暮时分,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走进古城,仿佛有精灵轻拉你的衣袂,一不小心就会抖落一个故事,惊醒一段传奇。
②从城门走进四方街,那些通往小街的路口都在向你招摇,诱惑着你不知从哪条路起步。但担心是多余的,随便选一个路口进入,都不会迷失方向。因为丽江的水是有灵性的,她完全充当了导游角色,潺潺地为你导航,水的方向就是人想要去的方向。
③踏着斑驳的略有些倾斜的石板铺就的老街,路边小桥下的流水和着脚步的节拍轻吟浅唱。沿街的小商品、各式饰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那些散发着浓郁民族气息的佛像、铜锅、藏刀、手镯和叮当作响的银饰,任何人都不会拒绝欣赏,会忍不住停下脚步,用异地的民族文化充实自己的行囊。
④而我则是在一幅幅纳西手艺人的字画中渐渐迷失了方向,模糊了时空概念的。浏览小街图文并茂的纳西版画、烫画、木刻画的同时,我被一家名叫“纳艺人”的刻印店所吸引。这个尚显拥挤的店铺里,摆满了款式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家族,应游人所需把名字或经典妙词、感悟小语刻在石头上,随你到天涯海角。我把自己的名字写给了纳西艺人,并让他写出纳西文字后予以图解。他写的“富”字是一口精致的小锅,锅内有米粒,还冒着热气,意寓不愁吃喝,表示富裕;而“遐”字则是一个意象的脑袋在思考,青烟缭绕表示思索后而又浮想联翩。刻印仅用了一会儿,我却在小店驻足了一小时之久。而后,我又让艺人刻下了另一方“珍爱一生”的石印,纳西的象形文字让我看懂了所谓的“爱”字是手掌里放上一个眼睛。是啊,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把眼睛呵护在手心,足以说明爱之情深了。我把这些精荚的石刻小心包好,揣在怀里,仿佛拥有了一个永久的秘密。
⑤望着如此丰富而生动的纳西文字,品味着素朴的东巴文化,我陷入了沉思,不经意间远离了人群,就暂且把自己弄丢一回吧。一个人在陌生的古城,沧海桑田的老街中丢失了也不必在意,太阳升起的时候自然知道自己来自何方。赏心悦目中,我的眼神中尽是千姿百态、袅娜起舞的纳西象形文字,它们或倚或靠,或独自成体,无不将大自然的草木花石、高山湖泊、日月星辰、浮云流水融入纳西的东巴文化中。想象自己若生在纳西家族也是多么幸运的事情,不必工工整整书写一笔一画的汉字。纳西文字的每一个字都可以随想象派生出许多更形象的“字态”,甚至扯一片绿叶就可以表达爱情,剪一缕清风就可以风花雪月,掬一捧溪水就可以洗涤灵魂……
⑥在纳西文字的无限倘佯和贪婪对眸中,我似乎幻化为带翅羽的文字,穿越时空,在远古飞翔:纳西文字的笔画是粗犷的,犹如纳西人的豪放性格;纳西文字的姿态是柔美的,一如纳西人丰满而细腻的情感;纳西人是热情好客的,无论你行走到哪条街,哪个店铺,迎面而来的都是淳朴的笑脸。丽江古城处处弥散着淡淡的温馨的气息,在古街信步,恍若回到了深情依恋的家园。
⑦渐行渐远时,接到了友人短信,告知在“酒吧一条街”等我。这时方才感到文字真是个好东西,无论你在天地间的哪个角落,只要有文字互通信息,就能将丢失的灵魂轻易打捞上岸。赶到酒吧时,友人已是等侯多时了,大家又走在了—·起,但却不得不与丽江的夜色道别了。走出古街时,许多店铺已放下了木板门,一轮朗月在头顶照着,高跟鞋敲击老街的声音传得很远。我们终将是过客,我们带走了对丽江和纳西文字的一夜深情,但我们也懂得了珍惜,无论行至何处,即使年华老去,也要唱吟过往。
(选自《散文·海外版》2006年第5期)
18.文章开头写丽江的水和老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概述文中所描写的纳西文字有哪些特点?(7分)
19.作者说在纳西文字中“走失”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5分)
20.“只要有文字互通信息,就能将丢失的灵魂轻易打捞上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吗?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