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明清文学,还有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足以傲视天下。但这也会使我们产生文化惰性,变成文化“啃老”,只靠重拍、戏说、改写前人的经典过日子。这告诉我们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B.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
C.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期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自居易的这—认识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想问题办事情要
A.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C.发挥意识对事物的促进作用 | D.从主观出发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客观实在 | B.发展 | C.运动 | D.规律 |
一位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
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
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魔术师刘谦的表演受到观众的热捧。魔术表演以一种奇妙的艺术构思造成种种奇幻莫测的表演形象。关于魔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魔术表演是对规律的利用和改造 |
B.魔术表演的神奇来自对客观物质条件的利用 |
C.魔术制造的奇幻形象是不存在的 |
D.魔术表演者的创造性思维是奇幻形象的来源 |
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
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
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