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明清文学,还有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足以傲视天下。但这也会使我们产生文化惰性,变成文化“啃老”,只靠重拍、戏说、改写前人的经典过日子。这告诉我们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B.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
C.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
2009年5月25日。孟加拉国西南部沿海地区遭受热带风暴“艾拉”袭击后,受灾严重。回答1~2题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很多气象灾害。为此,有人说“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不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目前,科学技术无法阻止热带风暴的到来,也无法改变其运行的线路,人们可以做到的是预测热带风暴的到来和做好防范工作,把损失减至最低。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
B.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热带风暴 |
C.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D.随着人们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将来能改变热带风暴形成的规律 |
11月12日,根据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拍摄制作的月球全图发布。回答1~3题。“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仙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遗憾。如今,“嫦娥”飞天使千年的梦想得以成真。这说明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 | B.主观能动性 | C.社会历史性 | D.相对独立性 |
我国业已启动的探月工程,将进一步掀开神话中的“嫦娥”的神秘面纱。这表明()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③④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嫦娥奔月”只是一个古老的神话,“嫦娥一号”经过精密探测传回清晰的月面图像,表明月球上既没有传说中的嫦娥,也没有发现吴刚砍树。这主要说明()
A.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B.神话是人脑主观想象的产物 |
C.神话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能动的反映 |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
“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
B.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事就一定能成功 |
C.物质与意识是相辅相成的 |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
在建国60周年来临之际,全国上下应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新中国建设时期所形成的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今天的发展与时代精神应紧密衔接,这是因()
A.只有精神才是永恒的,物质的东西都是容易消逝 |
B.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具体事物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 |
C.物质决定精神,意识本质上是物质的 |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
11月23日举行的APEC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与会者普遍认为面对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除非人类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采取切实行动来减缓这种影响,否则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界将不再存在。这提醒我们()
A.必须尽快地创造和利用自然规律 |
B.必须放弃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
C.必须从根本上控制自然界的变化 |
D.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