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事件与邓小平主持或支持有关。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②恢复高考制度 ③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④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③④ | C.②①④③ | D.①②④③ |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激化中日矛盾 |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
C.加剧内忧外患 |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
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收藏一幅中国明朝中叶的彩色航海地图。该图绘制的地域北起西伯利亚,南至今印尼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香料群岛),东达北部的日本列岛和南部的菲律宾群岛,西抵缅甸和南印度。航海图上清楚地绘制出了明朝中叶中国帆船经常使用的6条东洋航路和12条西洋航路,研究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此得出的认识是()
A.朝贡贸易始终是明朝对外贸易的唯一形式 |
B.明朝对外贸易一度活跃 |
C.外贸的政治目的服从于经济目的 |
D.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来源 |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 B.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 D.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
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
A.官僚政治形成与否 |
B.选官制度形成与否 |
C.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
D.经济重心南移与否 |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表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
宋 |
明 |
清 |
|
河南 |
15 |
16 |
2 |
1 |
江苏 |
7 |
8 |
17 |
49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