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每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总能带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运动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因为在运动中天才辈出,灿若群星,他们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写出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方面的著作。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的社会送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令人的精神为之一爽。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魏源可能是战后第一位体会到时代已开始在变与西方影响之大的中国学者。……时代在变,古代的天地人物,俱不同于今日,“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岂惟世事,物理有然。”所论激切,多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有“奇书”之称。可惜其在中国所发生的影响,远不及在日本,具有莫大的刺激。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30年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
——中原网《改革开放30年思想解放的三次突破》
(1)材料一中的“这个运动”指什么?该运动送来了什么“令人的精神为之一爽”的思想?
(2)材料二中的“奇书”指什么?魏源的什么思想“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在近代中国,该思想在实践中是如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过去30年间,在中国形成了哪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赔偿在方式上也明显不同。一战后的德国赔偿主要以赔款形式支付,此外还有一些商船、火车、国外财产用于赔偿。1924年“道威斯计划”生效后,德国完全以货币形式支付赔偿。这种货币赔款涉及一系列金融和汇率问题,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巧妙地减少了实际赔款支出,却利用美英的贷款使他们陷入了“替德国支付赔偿的怪圈”。二战后同盟国吸取一战后德国赔款政策的失败教训,不再要求德国支付货币赔偿, 以实物赔偿取而代之。事实上, 二战后德国境内一片废墟,已无力支付货币赔偿。同盟国对德国的全面占领,也使实物赔偿成为可能,德国对此毫无反抗之力。二战后的实物赔偿种类繁多,从基础设施到工业设备、工业产品,与一战后的赔偿相比其范围已大大扩展了。但进入联邦德国时期后,对战争受害者的个人赔偿又逐渐回到了货币赔偿的轨道。……时至今日没有一个德国政要敢于公开表示德国已经履行了所有赔偿义务、不再支付赔偿。德国背负的历史责任决定了赔偿将会延续下去。
——摘自《二战后德国赔偿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偿方式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德国赔偿方式产生的影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7年3月克莱顿就提出过一份备忘录,建议美国立即行动起来,担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填补西欧的权力真空。二战后初期美国人认为,欧洲必须具备自己的运输能力。为此克莱顿建议美国将战后过剩船只出售给法国、意大利和其他欧洲海商国家,将它们的商船恢复到战前水平。克莱顿还说:“我们的资源和生产能力足以(向欧洲)提供其所需的所有帮助。问题是我们要组织好我们的财政政策和国内消费,这样就能从我们庞大的生产中拿出足够的过剩必需品,通过税收而不是增加债务,征购这些过剩产品。” ——整理自《克莱顿与马歇尔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结束后美国“担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中欧洲面临的问题是通过什么方案解决的?美国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当民四年,各国驻华公使力劝我国最高当局参加世界大战,并以利害相诱抉。斯时情势混沌,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极难分辨。且事关中华民族之兴衰,未易于孤注一掷,以贻民族无涯之戚。设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设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于是梁公决定明守中立,暗事参加……
——白焦《世界大战中之华工》引梁汝成语
材料二“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背井离乡,驰援欧洲战场。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抵达欧洲后,华工立即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另有约一万名法招华工被美军借用,并有少数华工被送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但中国参战后,华工也经常被派往前线;而英招华工则几乎被全部投放到前线。
……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为。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华工一般都是多才多艺而且适应性强大”。在对所有外国劳工进行正式评估之后,英国陆军部队认为“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
——摘编自张建国、张军勇《“一战”华工的足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上诒在“参战”问题上主张中国“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战的有关史实。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了什么问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50年9月15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仁川登陆,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云山之战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作为模范战例,被日本陆军自卫队干部学校收入《作战理论入门》一书。书中说:“对中国军队来说,云山战役是与美军的初次交战,尽管对美军的战术特点和作战能力并不十分了解,还是取得了圓满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忠实地执行了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对孤立分散的美军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进行包围,并积极勇敢地实施了夜间白刃战。”
材料二在海湾战争当中,美军利用空中战机和“战斧”巡航导弹的远距离超视距打击,以及大量进行电子战的行为,即使是双方陆军坦克部队的交火,美军也最大限度发挥己方M1A1主战坦克的火炮射程优势,始终在伊军T-72的火炮射程之外开火射击,使得伊军坦克部队只能被动挨打。……美军又以作战飞机和武装直升机打击伊军地面部队,以巡航导弹打击伊军军队集结地区,以海军航空兵打击伊军反舰导弹阵地,以特种部队和电子战对付伊军常规军事力量等等。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朝鲜战争和海湾战争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在朝鲜战争和海湾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战争,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不但帮助朝鲜人民有效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有效保卫了中国大陆的安全,而且也成了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齐德学《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六十周年》
材料二(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不应纠缠于谁打响了朝鲜战争“第一枪”这一表面问题,而应将目光集中在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上,这就是:朝鲜人民军在1950年6月25日大举越过三八线这一军事行动,得以实现的条件和前提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指导下,朝鲜战争起因的研究很自然就成为朝鲜战争前后国际关系的研究。……朝鲜战争最深刻的起因在于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所控制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这种格局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两国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的军事对峙。“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意通过武力将自己的理想、权力和制度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与当时世界格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