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经度 ,纬度 甲、乙、丙三地的月份与日期是 。
(2)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 地。
(3)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 。
(单项选择)
A.甲地最大 | B.乙地最大 | C.丙地最大 | D.三地相同 |
(4)若甲、乙、丙三点中,相邻两点的经度相差30,则甲、丙之间区时相差 小时。
(5)在乙地向正北方向发射导弹,导弹实际飞行方向是 。
读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6中气压带D的名称是;画出风带C的风向。
(2)图16中气压带A与气压带B控制下的大陆西岸相比,降水较多的是,其主要原因是。
(3)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向(方向)移动。
(4)在图16中B、C带交替控制下的大陆西岸,其干湿状况为冬季,夏季。
(5)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全球不同纬度地带的气温变化规律一般由向递减。
读图“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B、CD、EF三条线,表示地轴的是,表示晨昏线的是。
(2)图示日期是,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3)该日甲、乙、丙三地中,(选择填空)。
A.甲地和丙地昼长相等
B.乙地最早见到日出
C.丙地出现极夜现象
D.三地正午人影等长
(4)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 (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昼变,且昼(长于,短于)夜。
分析下表中我国北方某粮食产区1970年和1980年有关资料统计情况,解答相应问题。
耕地面积(万公顷) |
森林草地覆盖率(%) |
气温年较差(℃) |
年降水量(mm) |
河流含沙量(%) |
粮食总产量(万Kg) |
人口(万人) |
|
1970 |
4 |
18 |
33 |
430 |
1.5 |
9600 |
30 |
1980 |
4.4 |
10 |
38 |
370 |
4.5 |
9900 |
35 |
该地区1970~1980年内土地利用构成明显的变化是:耕地增长了约%,同时等土地面积明显减少。
该地区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在这10年中,该地区每公顷平均产粮的变化及其原因,人均产粮的变化及其原因。
坚持可持续发展,改善该地区环境状况急需采取的措施。
读“荒漠化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甲图表示的是引起的荒漠化,乙图表示的是导的生态问题,最终导致。
选择甲图或乙图,根据图中所示的原理,叙述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2011年3月22日是第19个世界水日,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根据下图,简要概括我国水资源分布现状并分别指出其主要原因。
比较下表,指出两省区在水资源利用结构上有哪些差异。江苏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利用情况对比表
省级 行政区 |
人均用水量(m3/人·年) |
人均生活用水量(m3/人·年) |
人均生产用水量(m3/人·年) |
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m3/亩·年) |
万元GDP用水量(m3/万元) |
江苏 |
610 |
70 |
540 |
446 |
570 |
宁夏 |
1 780 |
26 |
1 754 |
1 352 |
4 000 |
简要分析宁夏的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比江苏多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