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的时候,看见同事方老师正搬走学校门口一辆辆停放在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视网膜出了问题,告诉我说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有啥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当然是失明了。我听了差点死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多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抠出来给了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真的是做好了把双眼捐给女儿的充足心理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我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当辅导完了晚自习,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的,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于碰破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生活在彻底的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她和她爸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看见走在后面的女儿和她爸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 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我替他们谢谢你。写出第2段中划线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
医生让方老师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后,方老师自己作的“决定”和“准备”是什么?
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得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文章第5段划线句“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应该如何理解?
你关注过身边的那些盲道吗?当你亲眼目睹那些盲道被堵时你最想对造成盲道拥堵的人说些什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鸟中诸葛
⑴乌鸦的名声不好,有人厌恶它,视其为不祥之物,认为“乌鸦叫,祸来到”。其实乌鸦是鸟中诸葛,不过鲜为人知。
⑵鸟类学家研究发现,乌鸦的聪明机灵令人吃惊。在欧洲的一些公路两旁,常常可以看到乌鸦,因为每当载重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地面震动往往迫使地下的虫子爬出地面,这样,乌鸦一伸嘴便可把虫子吃掉。乌鸦还会把核桃扔在路上,让汽车替它们把壳压碎,它们再吃壳里的果实。
⑶在英国,乌鸦吞食耗子很有趣。乌鸦站在猪背上“值班站岗”,因为它确信,在猪圈干草堆中爬来爬去的耗子,绝不会留意哼哼叫个不停的肥猪,于是乌鸦从猪背上猛然往下跳,便可以把耗子叨到嘴里。
⑷乌鸦看到狗在吃东西,往往会有几只飞去啄它的屁股,待狗反身攻击时,另外几只即迅速将它放下的食物抢走。
⑸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渔民常常把鱼竿搁在冰窟窿中钓鱼,乌鸦会利用渔民不在的机会,用嘴叨着钓鱼线,把线绳子拖着,直到鱼钩上出现活蹦乱跳的鱼,美餐一顿后叫几声便飞走了。
⑹如果有一只乌鸦在某个地点落入猎人的网中,那么,即使猎人改用其他完全不同的圈套,也不能诱骗第二只乌鸦中计。
⑺有许多小鸟都是由亲鸟哺育,长大后便各飞东西。而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娘而去,并且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便到处寻食,衔回来一口一口地喂。老乌鸦一旦病死,小乌鸦还召集亲友为其送葬。有时群集数以千计,众乌鸦哀鸣着盘旋数圈,向遗体告别后将死乌鸦放入深坑。
⑻荷兰一位动物学家“领养”了一只18个月的乌鸦,把它饲养到8岁,这只乌鸦视他为“父亲”,他一踏进门,乌鸦便会手舞足蹈向主人鞠躬致意,其亲昵之态令人动情。
⑼乌鸦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它能重复各种各样的声音,甚至也能学人说话,有个别乌鸦可掌握100多个词呢!
⑽新喀多尼亚岛上的乌鸦还会用树叶和细枝制作捕捉昆虫的“工具”。它们折断一些钩形小枝以脚固定,除去树皮和叶片,用喙把钩部整理成像鱼叉且带有倒钩的工具,然后用这种工具设下陷阱引诱并捉住猎物。
⑾草原上的乌鸦还会衔着充满膻气味的羊粪“空投”于狼爪下,给狼报信和“导航”,饥饿的狼跟踪乌鸦找到羊群,乘牧羊犬疏忽之时叼走小羊。狼饱餐之后,乌鸦再飞来吃“残羹剩饭”。
⑿但有一些人认为,碰见乌鸦是不祥之兆,说它是“报丧之鸟”。其实,乌鸦并非不祥之鸟,报丧之谜已被揭开。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之物,其嗅觉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出来的微弱气味,从而竞相飞至,久病垂危的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败气味,人尚未死,乌鸦早已闻息而来,这也许是人们厌恶乌鸦的原因。用文中的话概括选文说明的内容。(不得超过10个字)
选文第⑦⑨段画线句子分别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是一篇消除“乌鸦可恶”的偏见,为乌鸦“正名”的科普文章。 |
B.选文是按照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方式说明事理的。 |
C.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告诉人们欧洲的乌鸦是聪明的。 |
D.生动形象是选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
用选文中的语句解释乌鸦“报丧之谜”。(3分)
①
②
③ 乌鸦是一种飞禽,却很有人情味,请找出相应的语段,说说它给你的启示。(3分)
(1)语段(写出段落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治理拥堵的妙招》,完成文后题目(共14分)
1998年深秋,哥本哈根一个办公大楼内,刚到欧洲环境保护署能源交通部就职的佩·詹森就接了一个烫手的山芋,部长给他分配的任务是研究如何治理城市拥堵。
这可难坏了詹森,他没有多少治理拥堵的经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城市管理者把道路修得更宽、停车场建得更多上。但这对于很多欧洲古城来说,无疑是难于上青天。
为寻求对策,詹森经常开车去哥本哈根的繁华路段调研,希望能灵光一现。然而上帝没有给他任何灵感,给他的只有汗水和叹息。
为了避开上班高峰,詹森只好每天都提前开车去交通部。有一天,詹森在街上看到一个穿运动服慢跑的人,他跑到了一个设有天桥的街口,但他没有上天桥,反而从桥下横穿马路。这时,一辆车突然从对面驶来,来不及躲闪,把慢跑的人撞倒了,所幸没有造成大碍。
詹森停下车,上前关切地问,“先生,你为什么不走天桥呢?这样既锻炼身体又安全。”慢跑的人瞥了詹森一眼说:“早晨车少,我不是图省事吗?”然后带着鄙夷的眼光走开了。
詹森摇了摇头,感触颇深:既然早晨出来锻炼身体,当然希望多运动、多流汗,以达到锻炼的目的,但为何不走可以增加运动量的天桥,却要违规横穿马路呢?更可怕的是,还发生了车祸,这和锻炼的初衷不是背道而驰吗?想着想着,突然一个绝妙的点子出现在詹森的脑海里。他要改变市民出行的观念,反其道而行之——让城市先堵起来,给司机制造麻烦,以堵治堵。
有了这个点子,詹森干劲十足,他花半年时间写了一份10万字的《治理城市拥堵的可行性报告》,在里面详细记录了治理拥堵的刚性措施。
就在詹森大展宏图之际,他的热情被浇了一桶冰水。他的上司和同事根本不认同这份报告,他们认为这是无稽之谈,根本不会被欧洲各国政府采纳。
但詹森并没有气馁,他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于是,他决定亲自到各地政府的交通管理部门进行游说,每到一处,他都虔诚地递上报告,然后事无巨细地阐述他的新理论。
可想而知,遭到拒绝是家常便饭,而更糟糕的是,欧洲环境保护署能源交通部鉴于詹森的疯狂举动,打算给他停职的处分。
詹森失业了,但他的雄心依然不减,继续奔走游说,屡败屡战。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哥本哈根新任市长默克决定给詹森一个机会。
詹森终于实践了他的理论:在各个路段增设红绿灯,刻意让车辆不得不走走停停;在主要十字路口取消行人地下通道,让行人从地下重返地面;在大型购物中心、办公场所集中地段不设停车场;同时大力发展有轨电车,改善公交系统……
半年过去了,虽然哥本哈根的市民略有怨言,但效果非常明显,不愿开私家车出门的人日益增多,繁华路段的拥堵大为缓解。
看到治堵成效明显,从2000年起很多欧洲城市开始效仿。维也纳和慕尼黑封闭多条街道,禁止汽车出入;巴塞罗那和巴黎大力推广自行车出行计划,将不少机动车道改为自行车道;伦敦和斯德哥尔摩的司机如想进入市中心,必须缴纳高额拥堵费;德国的几十座城市加入了全国性的“环保区”项目,在划定区域内,唯有排放量达到一定标准的汽车方可进入……
这样,詹森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两年后他又被请回欧洲环境保护署能源交通部,并当上了负责人。上任伊始,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欧洲正在采取行动,让城市从汽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适宜人类生活。”(选自《读者》2012年第8期,有改动)为什么把詹森接到的研究如何治理城市拥堵的任务比作“烫手的山芋”?
联系选文内容,说说在詹森的《治理城市拥堵的可行性报告》中有哪些具体的治理拥堵的刚性措施。
“效仿”的意思是照着别人的做法去做。欧洲很多城市治堵的具体做法与詹森在哥本哈根治堵的具体做法不同,为什么说是“效仿”呢?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北京治理交通拥堵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北京市为治理交通拥堵,出台了一系列汽车限行措施,如: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单双号限行;按车牌尾号每周一日高峰时段停驶;外地进京车辆限制进入五环路(含)内……不少家庭为了出行方便,不受限行措施的制约,购置了尾号不同的第二辆、第三辆汽车。北京市即将突破500万辆小汽车.尽管道路越拓越宽,但交通拥堵的现象仍十分严重,首都仍然被戏称为“首堵”。 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詹森身上哪些可贵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阅读《错过》选段,回答问题
①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
②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③有的所错过的,还有机会再次相遇,正因为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也许,那最后的结果,是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地驾驭……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了你这次的获得硕果!
④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⑤一念之差中,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
⑥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⑦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⑧(A)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⑨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B)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品味“错过”。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③④两段阐述的内容,并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两段在论证上的相互关系。
选文中画线句子通俗而含义深刻,请选择其中的一句作点赏析。
选()句,赏析:文章告诉我们,“错过”可以转化为“掌握”,也可能几近于“过错”。你可能有“错过”转化为“掌握”的情况,也可能有“错过”转化为“过错”的情况,你从中悟出了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
①“校车优先”,不仅是解决当前校车问题之需,更传递出强化“孩子优先”国家理念的信号。
②1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接送幼儿、小学生的应是专用校车,还赋予校车三项优先权:交警指挥疏导校车优先通行;校车可以在公交专用车道以及其他禁止社会车辆通行但允许公交车辆通行的路段行驶;校车在道路上停车上下学生,后方车辆应当停车等待,不得超越等。
③ 尽管只是征求意见,但条例牵动人心。对孩子来说,这是交通优先的一小步,也是校车安全的一大步。虽然这“优先”,是一次次惨痛的事故倒逼出来的,但终于迎来的实实在在的制度赋权,既是对天堂里孩子们的告慰,也是对更多孩子和家长的宽慰与安全保障。
④而对于转变社会观念来说,条例则跨出了让“孩子优先”的一大步。
⑤我们有过刻骨铭心的记忆:17年前,在克拉玛依大火中,就是一句“让领导先走”,令孩子们错过了逃离火场的最佳时机;我们无比心疼地看到,在一些地方,成年人的活动,还在用未成年人作道具:顶着烈日出席企业庆典,穿着单衣雨中夹道欢迎领导视察……虽然是极端少数现象,但也折射出,“孩子优先”的理念并没有成为社会共识,也未获制度上的保障。
⑥因此,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里的那些“优先权”,不仅是一种解决当前校车问题之需,更重要的是,它传递出强化“孩子优先”国家理念的信号。
⑦保护孩子,是一个文明国家的重要事情之一。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这是法律规范,也是道德准则。而刚刚颁布实施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也把保障儿童的优先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⑧当然,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些规定、要求,从纲要里、法律上落实到与孩子们相关的方方面面工作中,特别是落实到政府部门的相关制度设计中。
⑨对当前牵动人心的校车安全条例来说,“孩子优先”,体现在赋予校车种种“特权”;而对各级政府机构来说,“孩子优先”,是校舍的“安全防震”,午餐的“免费保障”,是不再让孩子们在透风漏雨的教室里读书,不再让孩子被拐离散、流浪街头,不再让留守儿童缺乏生活保障;对全社会来说,树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关怀,坚持“孩子优先”,应该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与责任。
⑩“校车之痛”带来了“校车优先”。希望“孩子优先”不要再用“痛”才能换来。一个坚持“孩子优先”的国家,一个“呵护未来”的社会,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第二段列举“校车三项优先权”有什么作用?
用自己的话举三个例子证明全社会正在践行“孩子优先权”。
“对孩子来说,这是交通优先的一小步,也是校车安全的一大步。”这里用了“一小步”和“一大步”是否相互矛盾,为什么?
⑤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什么?
怪病 远山
我叫陈东,是我们本地一所大学的老师。
今年夏天,我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我的脚底起了一种水泡,黄色的水泡,也不痒,但是钻心地疼。最严重的时候,双脚都不敢着地。没办法,我只好买了一副双拐拄上。我到医院去找我的一位老同学,皮肤科专家郑成。郑成看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最后,含糊其词地咕哝了一句,是癣吧。我马上说,这不是癣,癣痒,我这脚一点儿都不痒,就是疼,一个劲儿地疼。郑成说,先开点消炎粉、止痛膏试试吧,不行再来。谁知道,用了郑成开的药,情况更糟,疼不但没有止住,脚底反而溃烂起来。
我知道找郑成解决不了问题,就去看一位老中医。老中医满有把握地说,一水治百病。你这病,啥药也不用凃,你就到浴室去泡澡,一泡包你好。我就按老中医的法子,到浴室里去泡。但是,老中医的法子也不管用,我的脚底照样溃烂,疼得钻心。不仅如此。此后不久,街上渐渐地出现了一些和我一样拄双拐走路的人。不用问,我知道他们得的是和我一样的病,而且还都是我传染给他们的。因为,那天浴室里洗澡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对此,我只有深表遗憾。
过了几天,我的老同学——皮肤科专家郑成却打电话让我一定去他那里一趟。我一到,郑成就拉我到一架显微镜前。显微镜下,我看到了一群像孑孓一样的小虫子在动来动去的。郑成问我,看到了吗?我说,看到了。郑成说,你看到了什么?我说,我看到了一群像孑孓一样的小虫子在动来动去。郑成激动地说,哥们,那不是孑孓,那就是从你脚底的溃烂物中分离出来的病毒,我已经把这种病毒命名为“陈东病毒”。我一拳朝他胸前捅了过去,骂道,你小子,想让我遗臭万年吗?郑成嘿嘿地笑,说,你可别不知好歹呀,我想让你永垂不朽呢。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都在奋斗,图个啥?不就是想名垂青史么?连我们的老祖宗孔夫子都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呢,你要是真怕出名,就用我的名字命名好了。不过医学界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病毒从谁的身上提取出来的,就用谁的名字命名。我要是连这点基本的医学良知都没有,还配当一个医生吗?我说,你既然高兴用我的名字命名,你就用好了,反正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我现在最关心的是,怎么治好这种病,怎么能尽快地解除我的痛苦。郑成耸耸肩膀,然后将双手一摊,说,哥们,对此,我就无能为力了。我说,那你还激动个屁。郑成开心地笑了,说,这你就不懂了吧,在医学上,能够发现一种病毒,就足以使一个人名垂不朽了。郑成又进一步说,发现问题,有时候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果不其然,不久,报纸上登出了郑成发现“陈东病毒”的消息,并且称,郑成的这一发现,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所确认。该消息还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郑成作为世界顶尖医学奖的候选人推荐上去。电视台的记者也不失时机地采访了郑成。郑成面对记者的镜头侃侃而谈,那副小人得志的模样简直让人恶心。
郑成出了名。但我们这个城市里像我一样拄着双拐走路的人却越来越多了。不久,我们这里就被宣布为疫区。
就在这时,我舅舅来了。舅舅也是听说我得了一种怪病才来看我的。舅舅进城,先要走几十里的山路,然后再坐几个小时的汽车,才能到达市里。舅舅到我家的时候,两只解放鞋上沾满了黄泥。一进门就问我得了什么病。我就把我的病情和我的痛苦讲给舅舅听。我一边说,嘴里一边咝咝地吸着凉气,以表达我的疼痛。舅舅听完,哈哈大笑,说,是这呀,好治。说罢,舅舅叫我给他一只碗,两块抹布,舅舅将他解放鞋上沾的黄泥巴刮到碗里和上水,调均匀了将黄泥抹在抹布上,弄得像两张大膏药,然后解下我脚上缠裹的绷带,用抹上黄泥的抹布将我的双脚严严实实地包了起来。我正要对舅舅的行为提出异议,我的两只脚底却感到了一股凉意。与此同时,钻心的疼痛渐渐消失,最后无影无踪。我一下子愣在了那里。这种情况的出现太突然了,我不敢相信我的脚已经不疼了。我仍然拄着双拐,用脚轻轻地在地上点了一下。结果,一点也不疼。我又用力地在地上踩了一下,还是不疼。我还是不敢相信,又使劲往地上跺了一下,还是一点也不疼。直到这时,我才“咚”的一下将双拐扔到了地上。与此同时,我的眼泪泉水般地流了出来。舅舅站在一旁,呵呵地笑,说,怎么样陈东,我不骗你吧?李强(舅舅的儿子)就是这样,上大学的时候,一到学校,脚底板就起泡,流黄水,疼得钻心。放假回到家里,一赤脚下田干活,准好。时间一久,我都有经验了。
这个法子是舅舅发现的。但舅舅是个农民,没文化,自然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于是,我就以我(陈东)的名义,致函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了我的这一发现。这一次,我也学能了,我绕过了我的老同学皮肤科专家郑成,免得他小子再从中做什么手脚。 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郑成面对记者的镜头侃侃而谈,那副小人得志的模样简直让人恶心。”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
本文在写法上有很多突出的特点,除第一人称写法外,另外找出一点进行阐述。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我”致函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了我的这一发现"我这样做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同时不让追名的人得到好处。
B小说的主人公写的是乡下的舅舅,实际是猛烈抨击了当下浮躁的社会里,世人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心态。
C小说对败坏的风俗造成人的异化深恶痛绝,在予以深刻揭露的同时,呼唤文明传统的回归,期盼精神家园的重塑。
D这篇小小说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但却写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