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崛起
“英国崛起的进程是从16世纪开始的,直到19世纪,每个世纪都有其突出特征,使近代英国的历史节奏好像是以世纪为单位:16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变动首先迈步,推动着17世纪政治和思想改造,反过来又促进18世纪的经济“起飞”,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19世纪英国进入最辉煌时代。近代英国崛起的历程,似乎在验证着某种历史规律性。”
——《大国衰落之鉴》262
请回答:(1)推动16世纪英国社会和经济变动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2)17世纪英国的政治和思想改造主要表现在哪里?
(3)19世纪英国主要创造了哪些辉煌的成就?
(4)近代英国崛起的历程,你认为验证着怎样的历史规律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古丝绸之路示意图
图2 1840年的世界经济
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世界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资本家来华经营贸易与投资。与此相随,一些外国银行也纷纷在华设立分支机构。至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华的外国银行为英国所垄断。
1872年,德国政府在上海成立了德意志银行上海分行。该行不但参加中国生丝出口的抵押放款,同时也参加洋煤进口的抵押放款。
1889年德华银行成立,总行设立于上海。其后又在天津等13个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从而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网络,以便与日,英、俄等国金融组织相角逐。德华银行除经营传统银行业务外,其章程规定德华银行以促进德国与亚洲之间的贸易为目的,负有支持对外贸易,办理国际清算的任务。德华银行业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发行纸币,这是德华银行的特权业务。从1904年起德华银行就拥有对胶州湾及中国各地发行纸币的特权,其纸币发行量从1907年的不过447 774. 04两,到了1913年这2 595 968两。德华银行还带有浓厚的投资银行色彩。如1896年,清朝政府为筹借第2期对日赔款,拟募集公债160万镑,由英国汇丰银行和德国德华银行各承受其半数。而后德华银行又承受了津浦铁路,湖广铁路铺设借款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其势力不亚于英商汇丰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跨国银行中颇有影响。
随着欧洲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民国时期华资新式银行业的发展,德国的在华银行业逐渐走向了萧条。一战爆发后,德华银行青岛分行及其在鲁投资全部被日本接收。二战期间,德华银行虽又与日本银行合作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建立了立脚点,但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地德华银行由我国国家银行接收。
一一摘编自曹艳荣《德国在华银行业的历史变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在华银行业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在华银行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评其历史作用。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毛泽东曾于1954年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中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说明二人对曹操的不同评价。
(2)根据材料三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是什么?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58 年马岛归属问题被提交联合国。1965年第2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065 号决议, 认为马岛主权存在争议, 敦促双方和平解决。英阿进行了外交谈判, 并曾达协议。但此时有消息说, 马岛周围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进入80 年代后, 阿根廷经济陷于严重衰退之中, 全国上下对军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强烈, 企图以此激起群众的民族情绪, 转移对政府的压力。1982 年3 月, 英国马岛当局与阿方因几十名阿根廷工人进岛工作的问题发生争执, 阿根廷政府即以此为契机开始行动。驻岛的少量英国守军很快被迫投降, 阿宣布收回马岛主权。
——《战后国际关系史》下册
材料二马岛战争以英获胜阿失败结束。阿根廷总统兼陆军总司令加尔铁里和海、空军司令等高级将领辞职,并逐渐恢复民主制度。阿经济损失达数亿美元。若加上美、欧对阿经济制裁,阿蒙受数十亿美元的损失。拉美外债危机爆发,阿也未能幸免,从此陷入长达多年的经济危机之中。英国加强了撒切尔政府的执政地位,英阿贸易由此中断,英军驻马岛费用急剧增加。这场战争引起国际社会分化成态度鲜明的两个阵营:以美国、欧共体国家为主的西方国家为一方,联合支持英国,制裁阿根廷;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广大南方国家为一方,则支持阿收复马岛的正义要求,主张和平解决。这场战争不仅导致美拉关系一度趋于冷淡,削弱了欧洲在拉美的传统影响,而且还使南北关系进一步恶化。
——《国际关系史》(第十一卷 1980-1989)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阿马岛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岛战争的影响。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9世纪60年代初,地方自治的主张最早由冯桂芬明确提出。90年代末,地方自治制度越来越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至预备立宪时期终于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舆论。
冯桂芬的地方自治制度核心是实行乡董自治,具体方案为:各乡设立一自治公所,设正副二董,都由民众直接选举产生,具体而言,“满百家公举一副董,满千家公举一正董,里中人各书姓名保举一人,择取举最多者用之”;乡董不为官,不立署,不设仪,以本地土神祠为公所;乡董的基本职权主要是调停、裁决民间争端,并行使有限的处罚权,但不能行使地方官吏的职权,“即民有争讼,副董会里中耆老(年高有德之人),于神前而听其辞,副董折中公论而断焉,理曲折责之罚之,不服则送正董,会同两造族正公听如前,又不服送巡检,罪至五刑送县”;关于任期则正副董皆三年一易,“其有异绩殊誉,功德在闾里者”,可连任,但须通过全民选举。如任期内有过,则“随时黜之”。
(1)根据材料概括冯桂芬地方自治主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地方自治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