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教授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帐: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大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美元,但是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价值不止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A.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 B.事物的运动变化 |
C.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 D.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谎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理”的说法:
A.是正确的,看到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 |
B.是正确的,看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
C.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条件性 |
D.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
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几十年来,我们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将通过顶层设计,加速改革进程。材料体现的认识论的观点是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宋代哲学家朱熹在一首题为“泛舟”的小诗里这样写道:“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首诗的哲学寓意是()
A.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
B.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有决定作用 |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
D.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尊重规律 |
下列说法蕴涵的哲理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A.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
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C.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D.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