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
A.赎罪券和《圣经》 | 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
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 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
李贽说:“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易》不云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明相照,同类相招,云从龙,风从虎?归凤求凰,安可诬也!”从中可以看出,李贽( )
A.反对封建礼教 |
B.反对盲从孔子 |
C.反对君主专制 |
D.反对儒学经典 |
他生活在南宋,思想上深信“心”是世界的本源,认为了解宇宙的真相,只须向内探索,不必向外格物穷理。他是( )
A.程颢 | B.朱熹 |
C.陆九渊 | D.王阳明 |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法制化 |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理性化 |
1758年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乾隆皇帝这一做法受( )
A.孔子思想影响 |
B.董仲舒思想影响 |
C.朱熹思想影响 |
D.王阳明思想影响 |
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①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②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③则占据了民间社会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④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①②③④分别是指( )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
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
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
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