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探究的主题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你会选用下列哪一诗句加以印证?
A.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 B.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
C.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到1895年以后,所谓‘国’的自我肯定,随之有迅速发展。一般中国人自有的事物与名称,多加以‘国’的冠称。例如‘国权’、‘国地’、‘国民’等等,1900年以后出现的新名词更多。”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明( )
A.朝贡观念的复兴 | B.民族主权意识的增强 |
C.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 D.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鸦片战争后,“中西间既已展开频繁的来往,少数敏锐的中国官绅,依据直观的警觉,已开始认识到一个新局面的开始。”这种“警觉”思想最早表现在(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
面对17、18世纪的中国思想界,余英时认为:“儒家思想关于个人的社会存在的问题,似乎正在酝酿着一种具有近代性格的答案。一个儒家的人权观点已徘徊在突破的边缘上,大有呼之欲出之势。”这实际是指当时中国出现( )
A.民主共和思想 | B.经世致用思想 |
C.唯物辩证思想 | D.离经叛道思想 |
中国古代儒学成为一种士大夫之学。到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主要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
朱熹说:“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佐证二人都主张(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