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F2植株开花时,拔掉所有的白花植株,假定剩余的每株F2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性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白花植株的比例为( )
A.1/4 | B.1/6 | C.1/8 | D.1/16 |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 |
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 |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 |
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
右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叙述不正确的是
A.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避湿的习性采集 |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
C.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
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某地区松鼠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m2 |
B.标志重捕法不适于土壤动物中的蜈蚣 |
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
D.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鼠类数量 |
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
B.“竭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
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 |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捕获数/只 |
标记数/只 |
雌性个体数 |
雄性个体数 |
|
初捕 |
50 |
50 |
28 |
22 |
重捕 |
50 |
10 |
32 |
18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